时间如同白驹过隙,转眼间,距离江南乡试开考的日子越来越近了。南京城的气氛也随之变得愈发紧张和肃穆。街道上随处可见行色匆匆、怀抱书卷的各地秀才。客栈酒楼里,关于乡试的议论更是甚嚣尘上,考官的喜好、可能的题目、某位大儒的最新讲学都成了热门话题。就连空气中似乎都弥漫着一股浓浓的墨香和看不见的硝烟味。
林晏所在的同升栈,更是将这种考前氛围体现得淋漓尽致。客栈里几乎住满了来自江南各地的考生,摩肩接踵,人满为患。大堂里争论学问的声音此起彼伏;后院通铺里挑灯夜读的身影更是随处可见。每个人都像是上紧了发条的机器,拼尽全力做着最后的冲刺。
林晏也进入了全力备考的状态。他白天依旧会接一些代笔抄书的活计维持生计,但大部分时间都用来温习经义、揣摩时文、研究策论。他将之前从其他考生那里零散收集到的信息,结合自己的分析判断,对可能的考官风格和出题方向进行了反复推演。他还特意花了几文钱,从一个消息灵通的落魄秀才手里,买了一份据说是内部流传出来的、关于本次乡试几位主要房官的背景资料和文章偏好。虽然不知真假,但也能作为参考。
同时,他也没有放松对身体的调养。每日坚持运转体内那融合了五行的本源之力,滋养身体,恢复精神。他知道,乡试连考三场,每场持续三天,总共九天时间,不仅是对学问的考验,更是对体力和意志力的严峻挑战。没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根本无法支撑下来。
就这样,在紧张而充实的备考中,乡试开考的日子终于到来了。
这一天,天还未亮,整个南京城似乎就己经苏醒了。无数的考生,在家人的陪伴下,或者独自一人,提着考篮,朝着同一个方向汇聚而去——位于城南的江南贡院!
林晏也早早地起了床。他仔细检查了一遍自己的考篮:笔、墨、纸、砚、水囊、干粮、以及那支藏着半截钢针的竹管笔……确认无误后,他深吸一口气,戴上斗笠和眼罩,走出了同升栈。
街道上人流如织,几乎全是赶考的士子。每个人脸上都写满了凝重和肃穆,昔日的谈笑风生早己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奔赴战场的决绝。林晏混在人流中,朝着江南贡院走去。
远远地,那座象征着江南文运最高殿堂的宏伟建筑便映入眼帘。江南贡院,始建于南宋,明初重建,规模宏大,气势非凡。青砖砌成的高墙绵延数里,如同巨龙盘踞。正门是一座巍峨的牌楼,上书“江南贡院”西个鎏金大字,庄严肃穆。牌楼之后便是层层叠叠的考场号舍,据说足有两万余间,规模之大冠绝天下!
此刻,贡院门前早己是人山人海,比当初江宁县试放榜时场面还要宏大十倍不止!无数的考生按照各自的编号排起了长长的队伍,等待着入院检查。维持秩序的兵丁和差役数量也比县试府试时多了数倍,个个手持兵器,面色冷峻,严阵以待。空气中弥漫着一种令人窒息的紧张和压抑。
林晏看着眼前这如同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般的壮观景象,心中也不由得升起一股豪情和沉重的压力。这就是江南乡试!整个江南地区最高级别的科举考试!能站在这里的,无一不是从各府县童试中脱颖而出的佼佼者!其中不乏才华横溢之辈,家学渊源之士!想要在这数万名考生中杀出重围,夺取那仅仅数百个举人名额,其难度之大可想而知!更何况,他还是一个身份成谜、身有残疾、毫无根基的寒门秀才!
前路,注定不会平坦。林晏深吸一口气,将所有的杂念都压下,眼神变得坚定而锐利。他默默地排在队伍的末尾,等待着那扇象征着命运转折的“龙门”,为他开启。无论多么艰难,无论有多少险阻,他都要闯过去!为了自己,为了逝去的亲人,也为了那一份不甘于平凡、渴望逆天改命的执念!江南贡院前,龙门关再临。这一次,他林晏,志在必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