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那点事

第47章 宋真宗赵恒(2)

加入书架
书名:
宋朝那点事
作者:
彭哥哥
本章字数:
7098
更新时间:
2025-03-05

赵恒听着寇准慷慨激昂的陈词,心中又是一阵纠结。

他一方面被寇准的忠诚和勇气所打动,深知亲征或许能振奋军心,有扭转战局的可能;可另一方面,他又对辽军充满了恐惧,害怕自己亲临前线会遭遇不测。

“亲征之事,风险极大,万一有个闪失,我大宋江山可就…… 但不亲征,又如何能稳定人心,抵御辽军?”

赵恒在心中反复权衡着,一时难以决断。

在寇准的据理力争和苦苦劝说下,宋真宗赵恒尽管内心充满了恐惧和不安,但在权衡再三之后,最终还是勉强同意了亲征的决定。

当宋真宗赵恒的御驾缓缓抵达澶州城时,那壮观的场面令人终生难忘。

城中百姓夹道相迎,欢呼声、呐喊声此起彼伏。宋军将士们看到皇帝的龙辇,顿时士气大振,仿佛注入了无穷的力量,纷纷振臂高呼:“万岁!万岁!万万岁!” 那声音如雷霆般响彻云霄,震撼着每一个人的心灵。

赵恒坐在龙辇之中,听着外面山呼海啸般的万岁声,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暖流,同时也有了一丝底气。

“看来朕亲临前线,确实能鼓舞士气,或许这一战,还有胜算。”

他暗自思忖着,紧张的心情也稍稍缓解了一些。

而此时的辽军,在进攻的进程中却遭遇了一次意外的沉重打击。

辽军主将萧挞凛,这位在战场上叱咤风云、令宋军闻风丧胆的猛将,在亲临前线视察军情时,不幸被宋军精心部署的床子弩射中。

巨大的弩箭犹如利箭穿杨般,瞬间穿透了他的身体,萧挞凛惨叫一声,当场气绝身亡。

这一突如其来的变故,犹如晴天霹雳,让辽军上下军心大乱,原本势如破竹的进攻势头戛然而止。

赵恒得知萧挞凛被杀的消息后,心中一阵狂喜,暗道:“此乃天助我大宋!辽军没了这员猛将,想必士气大挫,这可是我军反击的大好时机。”

但他很快又冷静下来,深知辽军实力仍在,不可掉以轻心。

辽军在取得了前期一系列的胜利之后,此时也逐渐清醒地认识到,深入宋朝境内作战,面临着诸多难以克服的困难。

漫长的补给线使得后勤压力巨大,宋军的顽强抵抗也让他们每前进一步都付出惨重的代价,而且孤军深入敌境,随时都有被宋军切断后路的危险。

权衡利弊之下,辽方率先提出了议和的请求。

而宋真宗赵恒,本就对战争充满了恐惧和厌恶,渴望着能尽快结束这场噩梦般的战事,几乎没有丝毫的犹豫,便欣然应允了辽方的议和提议。

“只要能结束战争,些许岁币又算得了什么,百姓也能免受战乱之苦,我大宋也能休养生息。” 他在心中自我安慰着。

随后,宋辽双方在澶州城展开了一场紧张而又艰难的谈判。

谈判室内,气氛凝重得仿佛能拧出水来。

双方代表你来我往,唇枪舌剑,互不相让。

经过多轮激烈的磋商和讨价还价,终于在公元 1005 年,达成了历史上著名的 “澶渊之盟”。

盟约规定:宋辽双方约为兄弟之国,宋朝每年需向辽国提供 “岁币”,包括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双方罢兵休战,各自严守疆界,互不侵犯。

“澶渊之盟” 签订后,赵恒心中的一块大石头终于落了地,他暗自庆幸这场战争总算结束了,自己也能睡个安稳觉了。

他觉得自己促成了这样的和平局面,是件了不起的大功,心中的虚荣感也开始慢慢滋生。

“澶渊之盟” 的缔结,让宋真宗赵恒的内心滋生出了一种虚妄的成就感,他自认为立下了不世之功,虚荣心极度膨胀。

在奸臣王钦若等人的别有用心的蛊惑和诱导下,一场荒诞至极、劳民伤财的 “天书封禅” 闹剧就此拉开了帷幕。

公元 1008 年正月初三,这一天,宋真宗赵恒突然向天下宣布,有 “天书” 降临在左承天门南角的鸱尾之上。

所谓的 “天书”,实则是赵恒与王钦若等人精心策划、伪造的骗局。

他们妄图通过制造这一祥瑞之兆,为即将举行的封禅大典寻找所谓的 “天命” 依据,以此来粉饰太平,彰显自己统治的合法性和神圣性。

当 “天书” 被呈现在赵恒面前时,他看着那华丽的卷轴,心中竟有了一丝激动和紧张。

“若这天书之事能让天下百姓都认为我是顺应天命的皇帝,那我大宋的统治必将更加稳固,我的功绩也将流芳百世。”

他幻想着自己封禅之后,万民敬仰的场景,脸上不禁露出了得意的笑容。

为了让这场闹剧更加逼真,赵恒还大张旗鼓地举行了一场盛大而又繁琐的迎接 “天书” 仪式。

皇宫内,张灯结彩,装饰得富丽堂皇。

文武百官身着华丽的朝服,整齐列队,神情肃穆。

赵恒亲自率领着众人,在庄严的礼乐声中,将那所谓的 “天书” 毕恭毕敬地迎入皇宫。

此后,他便以此为借口,决定前往泰山举行封禅大典。

为了筹备这场奢华至极的封禅大典,朝廷可谓是不惜一切代价,耗费了难以计数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从东京开封府到泰山脚下,一路上大兴土木,修建了无数宏伟壮丽的宫殿、庙宇和宽阔平坦的御道。

无数的百姓被强行征调,投入到繁重的劳役之中。

他们风餐露宿,日夜劳作,许多人累得筋疲力尽,甚至累死在工地上。

而此时的赵恒,沉浸在即将封禅的喜悦和虚荣之中,丝毫没有在意百姓的苦难。

他一心想着封禅大典的盛大场面,想着自己将成为名垂青史的圣君。

“等我封禅之后,天下人都会知道我大宋有天命庇佑,我也将成为千古一帝。”

他在心中不断地憧憬着,对于那些劳民伤财的指责,他选择了充耳不闻。

封禅大典举行之际,宋真宗赵恒率领着庞大而奢华的仪仗队伍,浩浩荡荡地向泰山进发。

队伍中,文武百官、侍卫宫女、乐师舞伎,以及各种祭祀用品和奇珍异宝,应有尽有。

一路上,彩旗飘扬,锣鼓喧天,场面无比壮观。

然而,这表面的繁华背后,却是百姓们沉重的负担和无尽的苦难。

赵恒坐在华丽的车辇中,看着周围的一切,心中满是得意。

“如此盛大的封禅,古往今来又有几人能做到?我大宋必将在我的统治下,繁荣昌盛,万世流芳。”

他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中,却不知道,这场闹剧正将宋朝推向更深的危机之中。

封禅仪式极为隆重,耗费了巨额的钱财。

各种祭祀活动奢华至极,祭品堆积如山,宴会庆典更是奢华无度。

不仅如此,在封禅之后,宋真宗赵恒还多次举行各种祭祀活动,进一步加重了百姓的负担,使得民不聊生,怨声载道。

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国库逐渐空虚,百姓的怨言越来越多的时候,赵恒的心中也开始有了一丝不安。

“难道我真的做错了?可我这都是为了大宋的江山社稷,为了彰显我朝的威严啊。”

他在心中不断地为自己辩解着,但那一丝不安却始终萦绕在心头,挥之不去。

“天书封禅” 这一荒唐之举,不仅没有给宋朝带来任何实质性的好处,反而使得国家财政陷入了极度的困境。

大量的财富被浪费在这些毫无意义的活动中,导致国家在军事、民生等方面的投入严重不足。

同时,这一闹剧也极大地削弱了宋朝的国力,让百姓对朝廷的信任和支持逐渐丧失,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宋朝的统治根基。

宋真宗赵恒的统治时期,“澶渊之盟” 虽然带来了和平的表象,但却也深刻地反映出宋朝在军事上的软弱和政治上的妥协;而 “天书封禅” 则淋漓尽致地暴露了他的虚荣、昏庸以及对国家和百姓的不负责任。

随着岁月的无情流逝,宋真宗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曾经挺拔矫健的身躯逐渐变得佝偻瘦弱,曾经炯炯有神的眼睛也日益失去了光彩,精神更是日益萎靡不振。

或许是在漫长的帝王生涯中历经了太多的风雨与挫折,他开始沉迷于宗教活动,试图从宗教那神秘的力量中寻求慰藉与安宁。

在宫廷之中,时常能看到他与道士、僧人等探讨教义,举行各种繁琐的宗教仪式,对朝政的关注与掌控力也因此逐渐减弱。

天禧元年(1017 年),宋真宗突然患病,病情来势汹汹,起初只是偶尔咳嗽、身体乏力,但很快便愈发严重,时常陷入昏迷之中。

此后,他的病情时好时坏,极不稳定,根本无法正常处理朝政事务。

在这种无奈的情况下,朝中事务逐渐被皇后刘娥所掌控。

刘娥本就聪慧过人,且颇具政治手腕与谋略。

在宋真宗患病期间,她凭借着自己的能力和智慧,有条不紊地处理着朝廷的各项事务。

她敢于决断,对一些重大决策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和判断,在朝廷中逐渐建立起了自己的势力,成为了实际上的掌权者。

乾兴元年(1022 年),宋真宗赵恒在延庆殿溘然长逝,享年五十五岁,在位二十五年。

他的离世,犹如一颗巨星的陨落,标志着北宋一个时代的正式落幕。

他将北宋的命运,交给了年仅十三岁的宋仁宗赵祯,以及垂帘听政的刘娥。

回顾宋真宗赵恒的一生,可谓是波澜起伏,充满了传奇色彩。

他既有澶渊之盟带来的和平功绩,为北宋赢得了宝贵的发展机遇,让北宋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中实现了经济文化的繁荣;也有天书封禅的荒唐之举,给国家和百姓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暴露出他后期政治上的腐朽与虚荣。

他的统治,对北宋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而复杂的影响,成为了北宋历史长河中一段不可忽视的重要篇章,值得后人不断地去研究与思考。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