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哲宗赵煦于熙宁九年(1076 年)出生,他是宋神宗赵顼的第六子。
自幼,赵煦便在宫廷中接受严格的皇家教育,展现出聪慧过人的特质。
元丰八年(1085 年),北宋宫廷被一层凝重且悲戚的氛围所笼罩,宋神宗赵顼的病情急剧恶化,生命之火如风中残烛,摇摇欲坠。
此时,年仅 10 岁的赵煦,作为宋神宗的第六子,被推到了历史的关键节点。
在宋神宗病重期间,宫廷内外暗流涌动。
一方面,朝廷大臣们忧心忡忡,频繁在朝堂上商议应对之策,对于皇位继承人选,众人心中虽知赵煦是顺位继承人,但因他年幼,仍不免有所担忧。
另一方面,后宫之中也是一片紧张气氛,太皇太后高氏与皇后向氏,皆密切关注着局势发展。
高氏作为历经仁宗、英宗、神宗三朝的资深皇室成员,政治经验丰富,她深知此时稳定朝局的重要性。
当宋神宗赵顼驾崩的消息传出,整个宫廷瞬间陷入混乱。
高氏迅速展现出其强大的政治掌控力,她果断地主持大局,安排各项丧葬事宜,并着手筹备赵煦的登基大典。
为确保权力平稳过渡,高氏立即召集了朝中重臣,如司马光、吕公著等,在皇宫内举行了紧急会议。
在会议上,高氏明确宣布赵煦将继承皇位,众大臣虽对赵煦年幼有所顾虑,但在高氏的威严与安排下,也纷纷表示拥护。
随后,宫廷开始紧锣密鼓地筹备登基仪式。
赵煦身着华丽的龙袍,在太监与宫女的簇拥下,缓缓走向登基的大殿。
他虽年仅 10 岁,但眼神中透露出超越年龄的沉稳。
在登基仪式上,赵煦在众大臣的朝拜下,正式登上皇位,成为北宋的第七位皇帝,即宋哲宗。
然而,由于赵煦年幼,无法独立处理朝政,太皇太后高氏顺势开始垂帘听政。
在垂帘听政的位置上,高氏与赵煦一同接受大臣们的朝拜与奏事。
高氏在幕后掌控着朝政大权,她的身影在黄色的帘幕之后,显得威严而神秘。
自此,北宋进入了高太后垂帘听政、赵煦为帝的特殊政治时期,而赵煦也在这复杂的政治环境中,开启了他的帝王生涯。
高太后出身名门,是北宋名将高琼的曾孙女,政治经验丰富。
自幼深受传统儒家思想的熏陶,性格沉稳且保守。
在她漫长的宫廷生涯中,始终对王安石变法抱持着强烈的反对态度。
她认为,变法中的诸多举措,如青苗法让官府涉足民间借贷,破坏了传统的民间借贷秩序;募役法虽初衷是减轻农民劳役负担,却在实施过程中因部分官员的不当操作,加重了百姓的经济压力;而方田均税法清查土地、重新核定赋税,更是触动了士大夫阶层以及旧贵族的根本利益,打乱了原有的社会秩序。
在高太后垂帘听政后,她迅速将目光投向了保守派大臣,司马光这位在仁宗、英宗、神宗三朝都颇具影响力的元老,成为了她的首选。
司马光一首以来都是变法的坚定反对者,接到高太后的召唤后,他不顾自己年迈体弱,迅速从洛阳赶赴京城。
一到朝堂,司马光便迫不及待地着手废除新法。
他以雷厉风行的手段,联合一众保守派大臣,对王安石变法的各项措施展开了全面攻击。
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等一系列旨在富国强兵的改革举措,在短时间内便被接连废除。
原本积极推行变法的官员,如吕惠卿、曾布等,纷纷被贬黜到偏远地区,他们多年来为变法所付出的努力付诸东流。
一时间,朝堂之上保守派势力再度占据主导,往日因变法而喧嚣的朝堂,如今又恢复了旧有的秩序。
然而,在废除新法的过程中,司马光等人为求迅速恢复旧制,行事过于急切。
他们全然不顾新法在实施过程中所取得的一些成效,比如青苗法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帮助了部分农民度过青黄不接的难关,募役法也提高了部分地区的劳动效率。
这种简单粗暴的废除方式,使得北宋刚刚因变法而出现的一些积极变化被无情中断。
同时,由于新旧政策的突然交替,地方官员在执行过程中不知所措,百姓们也陷入了迷茫。
社会矛盾不仅没有因废除新法而得到有效缓解,反而在这混乱的交替中变得更加错综复杂,北宋王朝的发展陷入了新的困境。
元祐八年(1093 年),高太后病逝,年满 18 岁的宋哲宗赵煦开始亲政。
亲政后的宋哲宗,展现出了与高太后垂帘时期截然不同的政治主张。
他自幼便在宫廷中长大,亲眼目睹了父亲宋神宗为变法图强所付出的艰辛努力,那些为了改变北宋积贫积弱局面而日夜操劳的身影,深深地印刻在了他的心中。
在高太后垂帘听政的漫长岁月里,宋哲宗虽身处皇位,却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只能默默地观察和学习。
但在他的内心深处,对变法始终有着一种难以割舍的认同。
亲政后,宋哲宗展现出了非凡的果断与决心。
他立即下旨召回章惇、曾布等变法派官员,这些官员在变法期间曾发挥过重要作用,后因高太后的打压而被贬谪。
宋哲宗重新启用他们,委以重任,希望借助他们的力量,再次推动变法。在章惇、曾布等人的协助下,宋哲宗逐步恢复了王安石变法中的诸多措施,如青苗法、免役法等。
他们对这些旧法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和完善,力求在避免过去弊端的同时,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试图再次通过变法来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
在恢复新法的同时,宋哲宗将目光投向了北方边境,那里,西夏长期以来一首对北宋边境侵扰不断,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给北宋边境的百姓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也严重威胁着北宋的国家安全。
宋哲宗决心改变北宋在宋夏关系中的被动局面,一雪前耻。
他任命章楶等将领,精心部署军事战略。
章楶素有军事才能,他深知西夏军队的作战特点,制定了一套以防御为基础、伺机反击的战略计划。
平夏城之战堪称宋哲宗时期北宋与西夏战争中至关重要的一场决战,其影响深远,彻底扭转了北宋在宋夏边境上长期以来的被动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