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就这么舍得为自已孩子破费啊。”
三嫂语气中带有些许挖苦之意。
刘秀英似乎没有领悟到对方话语中的意味,笑一笑,就带着大大小小的包裹进去了。
进了中庭,看见贾张氏和一名阿姨正站在水池边交谈。
刘秀英刚踏入门槛,贾张氏便注意到了她手中的东西。
不得不说,贾张氏眼神敏锐,不仅看到了面料和棉花,连那包在其中的五花肉也是一清二楚。
“秀英回来了啊?”
那位阿姨笑容满面地打着招呼。
“嗯,去了一趟供销社买布料,打算为星星做几件换洗的衣服。”
刘秀英微笑着回应。
“哼,一个捡回来的孩子也要新衣和好吃的,真是不值得,小心将来养出个忘恩负义的。”
贾张氏的讥讽之词满含酸涩。
“贾妈妈,您说话好歹积点口德!”
刘秀英听后有些恼火。
“怎么,不喜欢听实话?也是,像您这样孩子都成群的人自然体会不到我们的辛酸。
我家的小孙子棒梗,将来肯定有出息!”
“贾妈妈,您就少说几句吧!”
那阿姨忙插话调解,将刘秀英拉至侧边院子安慰道,“秀英,不必介怀她的话,我知道她就是这样直性子!到时星星的衣服需要帮忙缝,记得叫上我!”
“谢谢你,阿姨。”
刘秀英心中感到宽慰许多,不再因贾张氏而生气,并坚信沈星是个懂事的好孩子,怎可能忘恩负义呢?
回到家,放下手中的东西,刘秀英走进房间查看沈星是否安然无恙。
可是入目所及,房间里竟空无一人,沈星不见了踪影,甚至连炕边的衣服都不翼而飞。
这一瞬间的空白令刘秀英几乎站立不住,她瘫坐于地,眼泪瞬间溢出:“星星!星星!妈的好儿子,你到底去哪里了?”
她痛呼儿子的名字,声音凄惨至极。
“妈妈,我在呢!”
刘秀英愣住了,她不敢相信刚才传来的分明是儿子的声音。
但仔细搜索房间,确实找不到任何隐蔽的地方能够容纳一个小孩子。
沈星那声音又是从哪里来的?
随即她记起家中还有一间屋子未被利用。
这间房通常用来储存杂物,没有搭砌炉灶,寒意袭人,不知为何孩子会跑到那。
刘秀英没有时间思考太多,疾步奔向隔壁屋。
只见沈星蜷缩在一个角落里,身上穿着厚厚的棉袄,手握一本书籍,专心致志地阅读着。
“星星,你让妈担心死了!”
刘秀英快步走上前,紧紧地抱住儿子,心中充满了劫后重生的庆幸感。
“妈,我在看书呢!”
沈星笑道。
“星星,你能读书?”
刘秀英诧异道。
“能认识些,但是还不多。”
沈星轻描淡写地说,“妈,咱们家怎么这么多书?”
原来,在刘秀英外出工作、留沈星独自待在家的时候,他感到十分无趣,于是打开了旁边房门。
那个房间由于平时充当储物室使用,由刘秀英与丈夫赵国生两人整理,里面胡乱堆满了各式各样的物品。
令沈星颇感意外的是,屋子里除了杂物,竟然堆满了大约上千本书籍。
他在赵家住的这几天里,从没见过赵国生读书,刘秀英也只会识别寥寥几个汉字,更何况读书。
这时,刘秀英才解释说:“你爸家曾经是个书香世家,听说你曾祖父还是个秀才,但是到了你爸这一辈就不再读书了,最终成为了钢厂的一名工人。”
沈星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样,难怪家里会有这么多竖版繁体书。
他问:“妈,我可以在家看看这些书吗?”
“当然可以了,我跟你爸正打算把这些书卖掉当废品呢,既然你喜欢看,我们就不卖了。”
刘秀英答道。
沈星暗中庆幸发现及时,不然这批珍贵书籍可能就会被当作废纸处理了。
他迅速浏览了一下,许多书都有相当的收藏价值,有些甚至是难得一见的珍本。
在这个既没有电脑、手机,也没有普及电视的时代,每天的生活颇为单调。
这些书对他来说就像是一剂强心针,可以极大地丰富他的生活。
凭借自已的能力——见微知著,在阅读和学习时能够不断地拓宽思路,达到一触即发的效果。
起初,他对新激活的词条合成系统并没有太高期待,毕竟在众多小说里看到的各种系统中,从来没有遇到过词条类型的。
但真当使用并完成词条合成后,他深切地体会到了词条系统的强大力量。
光是一个绿色的词条“茁壮成长”
,就让他感到全身仿佛有源源不断的活力,即使在一个五岁孩子身上也能感受到无尽的能量。
虽然说,这所谓的无尽能量是指在同年龄段内的比较而言;要是五岁的沈星与二十几岁的小伙子对抗,那肯定是一瞬间就被打倒在地。
当沈星看书时,他不仅能理解书中的文字,还能更深入地洞察其背后的深意,这种能力让他获益匪浅。
对此,刘秀英并没放在心上,她以为沈星只不过是因为识了一些简单字词,对书籍产生了兴趣,最多不过是个看热闹的程度罢了。
当天晚上,赵国生听说了沈星的事迹,甚是惊讶。
他出身于文学世家,小时候父亲对他有过教育,可惜他资质 ** ,没能承继家族的文化传统。
但这反倒让他避开了不少 ** ,战后的年代,做一名工人,靠有限的工资养活两人的小家已经算是幸运了。
在他记忆中,五岁孩子会识字并不是什么稀奇事,在古代大家族中尤其常见。
但如今这个时代,能识得几个简单汉字对于大多数五岁的孩子来说已是不错的成就,要完全读懂一本书几乎不可能。
于是,赵国生随便拿起一本书,指点其中一页内容,向沈星提出挑战:“星儿,你把这个段落读一遍给我听听。”
那是鲁迅的作品《朝花夕拾》,具体是描述百草园的部分,看到熟悉的内容,沈星轻声笑了。
这章节他在中学时期便熟读于心,不仅能一字不漏地背诵下来,至今仍然记得清清楚楚。
“我家的后面有一个非常大的花园,传说是百草园。
现今它已连同房屋一起卖给朱家后代……不必提那碧绿的菜地、光滑的井沿石,高耸入云的皂荚树,还有紫红色的桑葚……”
他从容地开始朗诵。
沈星说起话来滔滔不绝,说到最后甚至直接放下了书本。
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经由他的口述显得十分自然流畅。
赵国生看得目瞪口呆。
他自已也是从小就读过这篇文章,但早已忘得一干二净。
赶忙拿起书对照,费了好一会儿功夫才勉强跟上沈星的讲述速度。
沈星朗诵得声音时高时低,极其流利,几乎无一错漏。
“国生,星星说得准不准确呀?”
刘秀英识字不多,再加上对沈星背的这篇文章理解有限,因此问起了赵国生。
赵国生怔怔地点点头,“都对了,几乎全对了!”
刘秀英激动地将沈星抱了起来,惊讶地说:“星星,你真了不起!明儿妈买苹果给你吃!”
赵国生仍然难以平复内心的震动。
作为书香家庭出来的,他对阅读的敏感度更高。
一个五岁的孩子,不仅识字很多,还能全文背诵这样长的文章,这样的孩子除了天才两字来形容,没有更合适的了。
“星星,之前你就背过这篇文章?”
沈星意识到自已的表现可能有点惊人,于是轻点了一下头回应:“以前读过,今天再看了一下。”
听了这话,赵国生总算松了口气,但这仍让他感到无比震惊。
前后仅看了两次,就能背得如此熟练,已经非常人能及了。
更何况沈星只有五岁!
这几乎是智慧和天赋的极致表现!
第二天,傻柱被告知可以重新返回厨房工作。
他立即丢掉了扫帚,喜滋滋地换上了厨师的服装。
当时后厨正在紧张筹备中午的饭点,傻柱的学生胖哥在负责洗菜,另一个学生马华则在案板上忙碌着。
一名厨师双手环胸检查着各个环节的工作情况。
“傻柱,你现在去帮忙蒸馒头吧。
刘岚请假了,那边现在忙得转不过来。”
负责人孙庆吩咐道。
听到这,傻柱脸上的笑容立刻收敛,一气之下把袖套拍到了桌上。
“孙子,你算个什么玩意儿?居然命令起我来了?”
孙庆一脸的斑点在平常就是他的心病,此刻被傻柱这么一点,肺都要气炸了。
“傻柱,你觉得你还是一号人物?我跟你实话实说,你现在的身份只是个杂役,让你干什么你就得干啥!”
事实上,厂里的工作人员仅仅是告诉傻柱返回后厨继续工作,并没有提到具体职务的情况,这让傻柱自认为能够重新担任原先的厨师长角色。
“你这听谁传的瞎话呢?我当年做厨师时,你还得跟在我后头学和面呢!你最好给我站远点儿,快把位置腾出来!”
孙庆早在上午就接到了厂办主任胡大海的通知,知道这次傻柱不仅是厨师身份未获恢复,甚至薪资水平都没有回到原状。
因此他对这场对峙充满了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