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大地上,有一处古老而神秘的地方——悦来古镇。这里依山傍水,四周环绕着郁郁葱葱的竹林和连绵起伏的山脉,宛如一幅天然的水墨画卷。古镇中,一座庄严肃穆的建筑群引人注目,它就是供奉着水神李冰的川主宫。
川主宫,这座承载着千百年历史与信仰的庙宇,静静地坐落在古镇的心脏位置。它的红墙黄瓦在阳光下闪耀着庄严的光芒,仿佛诉说着往昔的故事。走进川主宫的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宽敞明亮的前殿,里面供奉着治水英雄李冰的雕像。他身着古朴的官服,手持象征智慧与力量的法器,面容慈祥而威严,令人肃然起敬。
除了悦来古镇的川主宫外,在距离不远的大邑县内,还矗立着另一座纪念这位伟大工程师的圣地——川王宫。川王宫位于新场镇川王村,虎跳河畔上,同样是为了缅怀李冰对这片土地所作出的巨大贡献而建立的。相比川主宫,川王宫更显得低调内敛,却也因此保留了更多的原始风貌和浓厚的历史气息。
《 海图·其二十一 》
作者:明德
西北高楼,浮云齐茗。
生知安行,本末始终。
左辞让气,近道得能。
格物推及,牵引欲蒙。
埃塔垂工,收获云耕。
点通笃骋,合意日增。
壹薄厚未,一章右经。
无论是称为“川主”还是“川王”,这些名称背后都代表着同一个伟大的灵魂——李冰。对于生活在岷江流域及其周边地区的人们来说,李冰不仅仅是一位古代官员或工程师,更是他们心中无可替代的精神支柱。传说中,正是由于李冰带领民众开凿都江堰水利工程,使得原本洪涝灾害频发的川西平原变成了富饶美丽的天府之国。因此,在当地人心目中,李冰的地位几乎等同于神明一般崇高。
值得一提的是,位于大邑的新场镇川王宫并非简单的祭祀场所。根据记载,川王宫始建于明朝时期,最初仅为纪念李冰而建。随着时间推移,这里逐渐演变成为一个融合了儒家思想、佛教教义以及道教文化的综合性宗教中心。这种三教合一的现象在中国古代并不多见,也让川王宫成为了众多“川主寺”中最独特的一个存在。在这里,人们不仅可以感受到对李冰深深的敬意,还能领略到不同文化传统之间的交流与碰撞。
沿着蜿蜒的水泥小道缓缓前行,仿佛时间在这里变得缓慢而深沉。道路两旁的树木郁郁葱葱,阳光透过枝叶间的缝隙洒下斑驳光影。随着脚步的前进,眼前的景色逐渐开阔,一片壮观的景象映入眼帘——山崖上错落有致地分布着众多精美的摩崖石刻。
这些石刻不仅是艺术的瑰宝,更是历史的记忆。弥勒佛那慈祥的笑容、飞天舞动的姿态、西方三圣庄重的仪态以及镇水王爷威严的形象,都在石头上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每一尊佛像都是明朝时期能工巧匠们智慧与技艺的结晶,他们用锤子和凿子在坚硬的岩石上镌刻下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祈愿。这些佛像的存在,不仅是为了镇水祈福,也是为了建庙朝拜,为后人留下了一段珍贵的历史见证。
《 海图·其二十二 》
作者:明德
奋趐高飞,大甲随风。
逸忽齐亚,琢一卫风。
丘隅黄鸟,柴鸣治惊。
斐讯淇澳,车马裘轻。
武毅善極,窠巢商颂。
渔溪思慕,慈煕玄敬。
蘧伯玉日,汤綦盘铭。
当继续深入,来到最底层时,一座古朴典雅的龙王殿出现在眼前。这里弥漫着淡淡的香火气息,空气中还夹杂着些许的味道。每逢重要节日或特殊日子,总会有虔诚的信众特意前来给龙王烧香祈愿。大邑这个地方有着一个令人称道的特点,那就是庙宇中的香是免费提供给游客按需取用的,这一传统体现了当地人民对于宗教信仰的尊重和包容。
抬头望去,“普渡慈航”的匾额悬挂在正上方,昭示着这依旧是一座充满灵性的庙宇。主殿内供奉着川王李冰的雕像,他手持法器,目光坚定地注视前方,似乎在默默地守护着这片土地。配殿里则摆放着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吕纯阳真人以及张三丰祖师等塑像,而后殿则是道教最高的殿堂——三清殿。整个建筑群巧妙地融合了佛教、道教两种不同的宗教文化元素,形成了独特而和谐的整体。
从庙宇中走出来,耳边传来了浑浊黄色河水中激流的声音。这河流虽然颜色并不清澈,但却别有一番气势。还未走近,便已被那巨大的声浪和强劲的水风水雾所包围。河水奔腾不息,如同岁月长河般流淌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见证了无数个春夏秋冬。
《 沙海茫茫·其六 》
作者:明德
簿絮联笺一念间,缎带農尘道法乾。
两支鼎抵魂迎秣,观心激浪指长安。
就在公路右手边不远处,矗立着一座色彩斑斓的小塔,它像是从童话世界里走出来的精灵一般引人注目。塔前放置了两块不大却极具分量的石碑,左边一块上面刻写着“佛子岩摩崖造像”,右边一块则简单明了地标记着“佛子岩”。这两块石碑不仅是对这片区域历史文化的简要介绍,更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让每一位到访者都能感受到那份厚重的历史感。
总之,在这个看似平凡却又充满故事的地方,每一个角落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信息。无论是古老的摩崖石刻、庄严的庙宇还是奔腾的河流,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等待着人们去发现和品味。
从远古至今,无数个像李冰这样的人物用自已的智慧和汗水塑造了我们今天的生活环境。他们或许已经离去了很久,但他们留下的遗产却永远地刻印在这片土地上,并通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口耳相传得以延续。当我们站在这些古老的庙宇前时,不仅是向过去致敬,也是为了提醒自已珍惜当下,并努力为未来创造更加美好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