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夏远远看去,只见台下乌泱泱一片,百姓皆跪在地上,双手做捧,跪求县令赐圣水。
有人祈求身体康健,有人求绵延子嗣,当然,这其中更多的是后者。
她有些惊讶,竟然有这么多百姓祈求河神送子,只能说沈家的宣传做得十分到位,能让全城百姓深信不疑。
她的目光落在一身穿官服的男子身上,那人便是临江县县令,关思远。
关思远一脸春风得意的模样,很满意眼前的一切。
他伸长脖子打量台下百姓,脸上带着几分喜色,“今年求圣水的百姓竟比去年还多了不少?”
去年雨水丰盈,圣水也赐出去不少,按理说不应该还有这么多百姓求子,可眼前竟有这么多人,密密麻麻一团,怕是全县百姓都来了。
沈老爷也觉得疑惑,今日来的人比他料想的还要多,疑惑归疑惑,他心里更多的是欣喜。
他在县令耳边低语:“大人不必担忧,也许是百姓知道陛下在县城,所以都想过来一睹圣容。”
毕竟像他们这样的蝼蚁哪有资格见到皇帝,求圣水是假,看皇帝才是真。
人多好啊,人越多,越能让皇帝相信河神送子之说。
关思远觉得他的解释十分合理,示意他继续按照往年的流程办事。
沈老头也是个人精,往年最尊贵的自然是县令,今年却大有不同。
虽然梁国皇帝未曾过来,但其贴身伺候的权公公来了,这第一碗圣水自然得权公公来赐下。
“公公,请!”
权公公得了沈老头的邀请,手上浮尘一扬,尖声尖气假模假样问:“这是何意?”
沈老爷脸上始终带着笑意,恭敬道:“公公有所不知,莲台中的圣水集天地之灵气,足足耗费一年光阴才得此一盏,尤以第一碗圣水最为珍贵。”
权公公面露诧异,“咱家还以为这是寻常的河水,想不到竟然如此珍贵。”
沈老头自夸起来毫不含糊:“此圣水经九九八十一道煮沸,一碗水最终才能凝结出一滴,又存于莲台之中吸收日月精华,自不是普通江水可比。”
他有意夸大自己的努力,说得格外大声,就连苏夏站在塔内都能听见他得意的话语。
她不禁失笑,煮沸八十一次凝结成水,不就是蒸馏水?
若真是蒸馏水也就罢了,姑且算他们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可她昨夜看得分明,到沈家家丁提了几桶河水倒在莲台之中。
所以这就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得河水,只不过经过一夜沉淀,更加清澈罢了。
沈老头害人不浅啊!
偏偏眼前的那群人还真信了他的胡话。
权公公闻言,顿时来了兴趣。
“往年莲池中第一碗圣水皆由县令大人代河神赐下,如今公公莅临县城,自然得公公亲自赐。”
权公公十分享受沈老头的吹捧,面上却是不显,一个劲推辞:“这怕是不妥,咱家何德何能......”
“公公无需谦虚,您可是天子近侍,在场没有人比您更适合代河神赐福。”
权公公见无法推辞,只能勉强答应:“那......那咱家恭敬不如从命。”
苏夏见状,不禁笑出声。
这沈老头和县令当真会拍马屁,见人说人话的功夫练得十分到位。
只是他们莫不是忘了权公公是个太监?让一个太监赐子,简首就是滑天下之大稽。
有的百姓也想到这一点,面色也有些怪异,“他,他不是太监吗?”
“太监赐圣水,这——”太监所赐的圣水,当真能送子吗?莫不是送走子......
有人低声提醒:“小声些,不要命了?”
反正他们也不可能有资格获得第一碗水,何需管他是不是太监?
即便他们有幸能得到第一碗圣水,可在权势面前,哪怕赐圣水的是无根之人,他们也不敢有任何异议。
权公公没有忽略这些议论声,他面色微变,将心里的怒气掩藏得极好。
他此生最恨有人嫌弃他是太监,这群刁民竟敢当众议论,待祭祀结束,他定要给他们一个血的教训!
呵,无根之人又如何,他一句话便能让他们也变成无根之人!
沈老爷瞧见权公公阴冷的笑容,突觉有一条蛇爬上后脊背,明明穿得十分暖和,他却觉得后背有一股凉风在呼呼地吹。
权公公很快便收敛情绪,展颜一笑,可惜笑意不达眼底,“沈员外倒是让咱家有些为难,这第一碗水,究竟给谁?”
他出现在此是为打听河神送子是否当真如同关思远所言那般神奇,如今瞧见这么多百姓慕名而来,自是信了几分。
既然第一碗圣水最为珍贵,岂能浪费在这群刁民身上,必须得留给陛下。
沈老头闻言,立刻明白他所言何意。
他还未来得及说话,便听见百姓人群中突然传来一道声音。
“第一碗圣水弥足珍贵,自然得给陛下!”
苏夏抬眸看去,发现说话之人正是李春来。
他终于来了!
李春来说完便藏匿在人群中,台上众人根本寻不到他的身影。
此话一出,其他百姓也纷纷附和,他们可不敢要公公赐下的第一碗圣水。
权公公丝毫不知道百姓心中的膈应,他满意一笑,心想,看不出来临江县的百姓还挺识趣,知道将最好的献给陛下。
沈老头也跟着附和:“此言甚是有理!”
“陛下清君侧,殚精竭虑,劳苦功高,以至于至今未有子嗣。这第一碗圣水,理应奉给陛下!”
权公公欣喜若狂接过第一碗圣水,甚至还命人寻来珍贵的瓷瓶,将圣水盛放于瓷瓶之中。
苏夏在发现李春来时便己经悄悄出塔,她趁着百姓都在争先恐后求圣水之时来到李春来身边,若无其事问:“你准备得如何,可要我帮忙?”
李春来胸有成竹一笑,“你且看着!”
苏夏瞧见他信心满满的模样,心里止不住好奇,也不知道他究竟筹备了什么。
她怀疑李春来本就打算在祭祀之日闹出动静,在得到她的提醒后,只会准备得更加充分。
看来她真是运气极好,瞌睡来了有人给她送枕头!
她得了李春来的示意,跟着他退后,远离祭祀台。
不一会儿功夫,不知从何处出现一大群百姓,朝着祭祀台的方向蜂拥而上。
喧嚣声不断,扰得沈老爷十分心烦。
尤其是听说百姓皆为求圣水而来后,他顿时眉头紧锁,怎么又来了这么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