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拓者号”生物实验室内,气氛凝重。
戴涵站在多层密封的观察窗外,目光穿透高强度玻璃,落在隔离舱内的迦南II冻土样本上。
她是一个美丽干练的女科学家,几乎所有熟悉与不熟悉的同事都这么认为。家族前辈熬过大整合的黑暗时代。后来在那个混乱时代趋于结束的时期,各类科技人才辈出,大大小小科研突破如雨后春笋。
家族前辈一路摸爬滚打在地球生态改造领域有一定建树。几乎从她记事起,爷爷就经常在她与父亲面前说到一句话:履霜,坚冰至!后来她才知道这句话出自古代中国的一部古典文献。
李哲团队通过高倍显微镜发现了一些极其微小、形态怪异的硫化物-烷烃复合体,呈现出基础的能量代谢迹象!
“非地球模式的原生结构……”戴涵的心跳加速,是巨大的科学发现,也是沉重的枷锁。
“最高等级生物隔离!该样本及周边设为禁区!所有接触人员严格消毒!我需要最详尽的分析报告,包括它们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她果断下令,行星开发军团荣誉上校的权威展露无遗。
与此同时,审查委员会的赵教授面色严肃地走来:“戴博士,根据《星际行星保护公约》第七条补充条款,确认存在非地球模式、具有基础能量代谢特征的原生结构体,且证明其对地球环境存在高度敏感性后,‘新家园’计划的一期生态改造必须暂停,首至完成全面风险评估并获得星际委员会特批。”
“暂停?”戴涵猛地转身,眼中燃烧着不甘的火焰,“赵教授,暂停意味着前期投入和生态实验成果可能付之东流!迦南II是人类边疆的希望!”
“但公约存在的意义,戴博士,就是防止我们重蹈地球覆辙,成为宇宙的‘毁灭者’!”赵教授寸步不让,“科学探索不能凌驾于底线之上!”激烈的争论在实验室内外回荡。
戴涵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一边是科学理想和人类边疆的未来,一边是冰冷的条文和可能错失的机会。她想起了家族在“大整合时代”参与生态修复的教训:鲁莽干预带来的长期恶果。
在“信天翁号”略显凌乱的休息舱,周佑正和“石头”下着一盘全息象棋。引擎的嗡鸣是背景音。
“老大,引擎冷却完毕,损伤评估报告出来了,小问题。”
“石头”移动一枚棋子,声音依旧低沉。“嗯。这次救援,大家辛苦了。”周佑点点头,目光落在棋盘上,心思却飘向戴涵面临的困境。
“那个原生微生物……比深空救援还棘手。”“规矩就是规矩。”
“石头”闷声道,落下一子,“将军。”周佑笑了笑,没有反驳。这时,他的加密通讯器亮起,一条来自地球老战友(现任职于联邦深空监测局边缘部门)的信息:
“周佑,留意迦南II的深空扫描数据。最近‘奥尔特共振’在你那片星域的特定频段(θ-7)活跃度异常,监测局内部有不同解读,报告被压下了。小心点。”
TRAPPIST-1星系
而在希望镇压抑的会议室里,气氛同样紧张。
杨未竟站在全息星图前,展示了分析结果:“数据比对确认!过去72小时内,三次本地‘奥尔特共振’背景扰动峰值出现后1-3小时,E7区作物的光合效率和根系活力均出现显著统计学下降!相关性高达0.93!”
结论震撼人心:“共振”现象正在首接影响殖民地的粮食生产!
“立刻启动‘曙光’预案!”杨未竟的声音斩钉截铁,CDM预备役中校的决断力彰显无疑,“农业组:优化种植舱屏蔽,试验抗干扰营养液配方!工程组:评估在关键农场加装局部引力稳定场的可行性!科研组:集中力量,建立‘共振’扰动与作物生理反应的预测模型!我们要在‘饿死’之前,找到对抗这‘宇宙幽灵’的办法!”她的命令清晰有力,给陷入困境的团队指明了方向。
地球,联邦安全理事会。
沈振的办公室视野开阔,窗外是精心维护的生态公园。他刚结束晨跑,穿着便服,听着助手汇报迦南II和希望镇的最新情况:原生微生物发现引发的争端、戴涵的坚持、周佑公司的背景调查(隐约指向退役军官)、杨未竟关于“共振”影响作物的报告。
“‘奥尔特共振’……”沈振眼神锐利,“这东西越来越不像是背景噪音了。通知深空监测局,我要一份关于迦南星系及TRAPPIST-1星系近期‘共振’活动的详细分析报告,特别是异常频段。另外……”他顿了顿,“让情报处再深入查查那个周佑,还有他公司的技术来源。在边疆,拥有舰队级反应速度和技术的‘商人’,不多见。”他端起一杯合成绿茶,望向窗外繁华却平静的地球都市,一丝忧虑在眼底闪过。
边疆的风暴,似乎正在酝酿。而在迦南II轨道附近,一艘涂装怪异、没有任何标识的小型侦查舰,如同融入星空的阴影,悄然调整了姿态,其高灵敏度的被动传感器阵列,无声地对准了“开拓者号”和刚刚泊稳的“信天翁号”。
舰桥内,一个模糊的身影看着屏幕上两艘舰船的信号,发出了一声意义不明的低笑。风暴的引信,己然点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