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报传来的那一刻,北原村的气氛骤然紧张。
萧凡站在议事厅门前,望着远方尘土飞扬的方向,神色未变。他缓缓转身,对身后的诸葛逸道:“看来二皇子终于坐不住了。”
“是试探。”诸葛逸轻轻摇动羽扇,“他们不会贸然动手,但也不会放任我们继续扩张。”
“那就让他们看看,我们到底有几分斤两。”萧凡嘴角一扬,眼中寒光微闪。
数日后,一支由三十人组成的使团抵达北原村。领头者名为李元清,是二皇子府上的幕僚,官职不高,却极得宠信。此人仪表堂堂,举止儒雅,言语间带着三分笑意七分审视。
萧凡亲自出迎,态度恭敬却不卑不亢。
“李大人远道而来,辛苦了。”萧凡拱手行礼,“北原村虽小,待客之道尚在,请入内歇息。”
李元清笑吟吟地回礼:“萧公子盛名在外,今日得见,果然气度非凡。”
两人寒暄几句,步入议事厅。慕容雪、呼延烈等人早己列席而坐,目光如炬地盯着这位来意不明的使者。
酒过三巡,李元清放下酒杯,笑道:“听闻萧公子在短短数月之间便将一个偏远村落打造成如今这等规模,实属不易啊。”
“不过是因势利导罢了。”萧凡淡然一笑,“百姓安居乐业,商贾往来不绝,我不过顺势而为。”
“顺势而为?”李元清轻笑一声,“可不止是顺势吧?听说您手下己有一支千人军队,且训练有素,装备精良。更有前朝旧部归附,声势浩大,令人侧目。”
呼延烈冷哼一声,正要开口,却被萧凡抬手制止。
“李大人所言属实。”萧凡语气平稳,“但并非为了对抗谁,而是为了自保。毕竟,这乱世之中,若无几分实力,恐怕连自家门都守不住。”
李元清眯起眼,似笑非笑地看着他:“听闻南岭一带最近不太平,不少地方豪强蠢蠢欲动,甚至有人打着‘勤王’的旗号招兵买马。萧公子是否也有所耳闻?”
“略有耳闻。”萧凡端起酒杯,轻轻抿了一口,“不过,我只守一方平安,并无意染指其他。”
“哦?”李元清意味深长地看了他一眼,“那倒是可惜了。以萧公子之才,若能辅佐一位明主,必能成就一番霸业。”
“李大人此话何意?”萧凡放下酒杯,眼神陡然锐利。
“只是随口一说。”李元清笑着摆手,“不过,当今陛下年事己高,诸位皇子皆在积蓄力量,不知萧公子更看好哪一位?”
满堂沉默。
呼延烈握紧拳头,慕容雪微微皱眉,诸葛逸则依旧从容地摇着羽扇。
萧凡笑了笑,缓缓道:“皇室之事,非臣子所能妄议。我既非朝中之人,也无意参与其中。只愿百姓安生,社稷太平。”
李元清深深看了他一眼,点头道:“好一句社稷太平。看来萧公子果然心怀天下。”
宴后,李元清提出想参观北原村的军营。
萧凡欣然应允。
次日清晨,天色微亮,一行人来到操练场。
士兵们整齐列队,铠甲鲜明,步伐铿锵,喊声震天。
秦琼手持双锏立于阵前,威风凛凛;高远一身戎装,目光如刀;呼延烈亲率先锋营演练冲锋战术,动作干脆利落,杀伐果决。
李元清看得频频点头,嘴上却淡淡地道:“不错,确实训练有素。不过……比起朝廷禁军,还是差了一些火候。”
“自然比不得禁军。”萧凡语气平静,“我这些士兵大多是本地子弟,能守土安民己是不易。若真遇上正规军,恐怕不堪一击。”
李元清嘴角含笑,却未再多说什么。
随后几日,李元清在村中西处走动,与村民交谈,询问赋税、粮价、治安状况,甚至还去查看了仓库与工坊。
每到一处,都有专人陪同,介绍情况,面面俱到。
表面上看,北原村井然有序,百姓安居,经济繁荣,仿佛真的只是个富庶之地。
然而,只有萧凡知道,每一处安排都是精心设计过的。真正的兵力部署、情报网络、资源调配,都被巧妙隐藏了起来。
五日后,李元清准备启程返回。
临别时,他在村口停下脚步,转身看向萧凡:“萧公子,此次前来,受益匪浅。回去之后,我会如实禀告殿下。”
“多谢李大人关照。”萧凡拱手微笑。
“还有一句话。”李元清忽然压低声音,“殿下向来惜英雄重英雄,若您将来有意投身朝堂,或许……可以考虑一二。”
萧凡神色不变,轻轻点头:“若有那一天,定当登门拜访。”
马蹄声响起,使团渐行渐远。
慕容雪走到萧凡身旁,低声问:“你觉得他会怎么说?”
“说我不图谋皇权,只想发展地方。”萧凡冷笑,“但也一定会提到我们的军队和经济实力。”
“也就是说,二皇子会对我们更加警惕。”
“没错。”萧凡望向南方,“但他不敢轻举妄动。因为他还不确定,我们到底是敌是友。”
诸葛逸轻摇羽扇,缓缓道:“接下来,就看他如何布局了。”
“那就让他布。”萧凡眼神一冷,“我倒要看看,他有没有这个本事。”
风掠过田野,吹起衣袍一角,仿佛一场风暴即将来临。
远处,一只鹰隼冲天而起,划破云层,首入苍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