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的半个月,钱不凡的收益日益减少,于是,他决意开启自己的第三步计划。
前世,街头除了靠卖惨度日的乞丐,还有许多流浪艺人。钱不凡身为盲人,原本打算效仿《笑傲江湖》中的莫大先生,凭借拉二胡卖艺维持生计。毕竟二胡曲的悲伤凄凉,与他当下的境遇极为契合。无奈一首未能寻到二胡,好在笛子也能吹奏出悲戚之曲。前世笛箫演奏家张维良创作的《花泣》,其艺术感染力常与阿炳的《二泉映月》相媲美,如此一来,也算多了一种行乞的营销手段。
在大乾京都的繁华之地,一道独特的景致悄然出现:时常会有一个乞丐,摆着写有“阖家遭奸人陷害,仅留痴愚目盲之独子艰难图存,祈望仁人赐一餐之食”的木牌,吹奏着一曲不知名的曲子。那曲调如泣如诉,闻者无不动容,听者皆为之落泪。
三月的京都,寒意己尽,御街旁的柳树抽出嫩绿的新芽,微风中弥漫着淡淡的花香。然而,钱不凡的笛声一响,仿佛给这明媚春光都染上了一层凄色。
他选了茶楼对面的石阶坐下,木牌斜靠在腿边,竹笛横在指间。起初并不急于吹奏,只是静静坐着,听茶楼里的说书声、酒客的笑闹声。待人群渐渐稠密,他才缓缓将笛子凑到唇边。
《花泣》的曲调起得极为舒缓,宛如初春解冻的冰溪,溪水潺潺,一点点渗过石缝,带着股钻心的凉意。起初只是细碎的呜咽,而后音调渐渐拔高,却并不尖锐,反倒似女子压抑己久的啜泣,每一个音符都仿佛裹着湿漉漉的水汽,沉甸甸地砸在听者心上。
刹那间,茶楼里的说书声戛然而止。
酒客们的笑闹声也逐渐淡去。
路过的马车也不自觉放缓了马蹄。
钱不凡紧闭双眼,指尖在笛孔上灵动跳跃。此刻,他脑海中闪过的并非乐谱,而是原主记忆里钱家满门流放时的哭喊,是自己穿越后在破庙里冻饿交加的绝望,是这几个月摸爬滚打所遭受的冷眼。他将这些破碎的痛苦,全都揉进了曲调之中。吹到动情之处,他连呼吸都带着颤音,竹笛尾端几乎要被指节捏碎。
“这……这究竟是什么曲子?”茶楼二楼靠窗的茶客推开窗户,声音里带着哽咽。
无人回应。
一位提着菜篮的老妇停下脚步,抬手轻轻抹了抹眼角。她不禁想起早逝的儿子,那哭声竟与这笛声有着几分相似。一位身着青衫的书生也驻足聆听,眉头紧紧锁着,仿佛从笛声中听出了“怀才不遇”“家道中落”的辛酸,默默从袖中摸出半吊钱,轻轻放在钱不凡的破碗里。
更有酒楼里的歌姬,隔着窗纱静静聆听,指尖无意识地绞着帕子。这曲调太过深谙悲伤,让她不禁想起自己沦落风尘的无奈,竟忍不住落下泪来,赶忙托小厮送下来一小锭银子,只说“赏给这吹笛之人”。
钱不凡吹得满头大汗,并非因为疲惫,而是气息沉在肺里,带着一股悲恸的力量往上涌。他深知,这曲子的魅力并非在于技巧,而是那份“真”——真真切切的痛苦,实实在在的苦难,以及在绝境中奋力挣扎的过往,才能让每个音符都如同带着钩子,轻易勾出听者藏在心底的泪水。
一曲终了,他缓缓垂下手,竹笛还微微发烫。周遭安静得能听见风吹柳叶的沙沙声,紧接着,便是铜钱、碎银落进碗里的“哗啦”声,比往日任何时候都更为密集。
“小哥,这曲子叫什么名字?”一位老者声音颤抖地问道。
钱不凡喘了口气,声音因刚吹完笛而略显沙哑:“瞎琢磨出来的,还没名字,就叫……《花泣》吧。”
在接下来的几日里,《花泣》成了京都街头的热门话题。有人特意绕路前来聆听,茶楼甚至将靠窗的位置涨价两文,就为让客人能更好地欣赏这笛音;绸缎庄的绣娘们赶工累了,会悄悄往窗外丢块点心,让他歇口气再吹;就连守城的兵卒路过,也会多留下两个铜板,眼神里少了往日的鄙夷,多了几分敬重。
钱不凡的收益成倍增长,不仅能够攒下银子,甚至偶尔还能买个热包子,不必再啃那干硬的窝头。更为重要的是,“吹笛盲丐”的名声渐渐传开,逐渐盖过了“钱傻子”的旧称——人们谈及他时,不再是“那个痴傻的瞎子”,而是“那个吹《花泣》的可怜人,曲子实在绝妙”。
这日收摊时,他正在清点碗里的碎银,听到了熟悉的脚步声。
“钱公子。”是林婉儿的声音,带着盈盈笑意,“今日的《花泣》,比昨日更动人了。”
钱不凡赶忙收起银子,拱手行礼道:“林小姐谬赞,不过是触景生情罢了。”
“触景生情,才最为难得。”林婉儿递过一个油纸包,“我爹听闻了你的事,让我送些点心过来。他说,能把笛子吹得让人落泪的,定然不是痴傻之人。”
钱不凡接过纸包,指尖触碰到温热的酥饼,心中不禁一动:“林掌柜过誉了。”
“对了,”林婉儿稍作停顿,“胡商那边回话了,二胡有货了,只是需要亲自去城外十里坡取,还得付五两定金。”
五两银子,钱不凡目前攒了西两,还差一两。
“多谢小姐告知,我这里有西两,不知能否过几日再付定金?”钱不凡说道。
“西两就西两,过几日我让人把二胡给你送来,你把剩下的六两准备好就行。”林婉儿爽快地说道。
“那就多谢林小姐了!”钱不凡将银子交给林婉儿,转身离去……
夕阳的余晖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拄着木棍的身影不再佝偻,怀里的笛子轻轻晃动着。
钱不凡心里明白,《花泣》终有被人听腻的一天,但他脑海中的曲子还有许多,新奇的点子更是层出不穷。等二胡到手,再来一曲阿炳的《二泉映月》或是莫大的《潇湘雨夜》,赚取人们的眼泪岂不是轻而易举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