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五零年,冬。
北方的寒流,终于南下,将这座重工业城市笼罩在一片灰蒙蒙的冷意之中。工厂的烟囱里,冒出的浓烟在空中凝结,久久不散,仿佛连空气都变得沉重起来。街头巷尾,人们的脚步匆匆,脸上写满了对严冬的抵触和对战事的忧虑。报纸上的战事报道,也变得更加频繁和紧张,每一行字都像冰冷的刀锋,切割着人们脆弱的神经。
学校里,黄建国依旧是那个温和沉稳的历史老师。他的课堂,依然是学生们最期待的时刻。他讲到历史上的兴衰更迭,讲到民族的苦难与辉煌,他的话语中,总能让学生们感受到一种深沉的力量,那是一种穿越时空的智慧,能够安抚人心,也能激发斗志。他会巧妙地避开敏感的政治话题,但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深刻剖析,引导学生们独立思考,理解当下的局势。
“《易经》坤卦的第西爻,叫做‘括囊无咎无誉’。”黄建国在课堂上解释道,他的声音不高不低,却清晰地传入每一个学生的耳中,“‘括囊’,是把袋口扎紧,不让里面的东西露出来。‘无咎无誉’,是说这样做,既不会招致灾祸,也不会得到赞誉。它告诉我们,在某些时候,保持沉默,不发表意见,不显露锋芒,是一种大智慧,尤其是在风云变幻的时刻。”
他知道,这句爻辞,正是他当下处境的真实写照。随着战事的升级,社会上的气氛也变得更加敏感。一些言论,即使是无心之语,也可能被过度解读,甚至引发不必要的麻烦。他必须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舵手,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小心翼翼地掌舵,不让船身有丝毫的倾斜。
黄建国开始更加小心自己的言行。在教研室的讨论会上,他总是最后一个发言,而且言简意赅,只谈教学,不涉其他。他会用最简洁的语言,提出最核心的观点,然后便不再多言。在与同事的交流中,他也尽量避免谈论敏感话题,只聊家常和教学心得,仿佛他所有的世界,都只局限于三尺讲台和那片小小的菜园。
他像一个高明的棋手,每一步都走得小心翼翼,不留下任何破绽,不给任何人留下可供揣测的余地。他知道,那些暗中观察他的人,依旧没有放弃。他们似乎在等待他犯错,或者至少露出一些马脚,好抓住把柄。
一天,学校里来了一位市里的宣传干部,说是要了解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情况。这位干部在学校里转了一圈,与几位老师和学生进行了交谈,然后便径首来到了黄建国的办公室。他的到来,像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头,激起了黄建国内心深处的警惕。
“黄老师,听说您的历史课讲得非常好,深受学生欢迎啊。”宣传干部微笑着说,他的笑容很官方,但黄建国敏锐地察觉到他笑容背后的一丝探究,那眼神像X光一样,试图穿透他的表象。
“哪里哪里,只是尽一个老师的本分。”黄建国谦逊地回答,语气平静,不带一丝波澜。他知道,越是这种时候,越要表现得像一个普通人。
宣传干部又问了一些关于黄建国教学方法的问题,黄建国都一一作答,言语中规中矩,没有丝毫出格之处。他甚至会主动提及一些教学中的小困惑,让自己的形象显得更加真实和接地气。
“黄老师,您对当前的国际形势有什么看法啊?”宣传干部突然话锋一转,语气随意,仿佛只是闲聊,但眼神却紧紧地盯着黄建国,试图从他脸上捕捉到任何一丝情绪波动。
黄建国心中一凛。他知道,真正的考验来了。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暗藏玄机。任何一点不慎,都可能引火烧身。
他没有首接回答,而是拿起桌上的茶杯,慢慢地喝了一口水。茶水微凉,却让他混乱的思绪瞬间清明。他脑海中迅速闪过无数种回答的可能性,又一一排除。最终,他选择了最“括囊”的方式。
他放下茶杯,平静地说:“我只是一个教书匠,对国际形势了解不多。我只知道,我们国家现在需要安定团结,需要大家齐心协力,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我作为一名历史老师,能做的就是把历史讲好,让学生们明白,我们的国家来之不易,要好好珍惜,要为之奋斗。”
他的回答,滴水不漏,没有发表任何个人观点,也没有流露出任何情绪。他只是将自己的职责,与国家的需要紧密结合,完美地诠释了“括囊无咎无誉”的智慧——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他深知,在风云变幻的时代,有时“无咎”便是最大的“有功”,“无誉”便是最好的“自保”。他将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不给对方留下任何攻击的靶子。
宣传干部听完,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失望,但很快便恢复了正常。他没有再追问,只是又聊了几句无关紧要的话,然后便告辞离开了,带着一丝未尽的疑惑。
黄建国看着宣传干部远去的背影,长长地松了一口气。他知道,他又一次通过了考验。但这份“括囊”的智慧,也并非没有代价。
他不能像其他老师那样,在茶余饭后,与同事们畅谈时事,抒发己见,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他不能在林素音面前,完全敞开心扉,分享他内心深处的忧虑和思考,甚至连一个眼神的交流,都要小心翼翼。他必须时刻保持警惕,时刻“括囊”自己的真实想法,将自己包裹在一个无形的茧里。
这种长期的压抑和自我约束,让黄建国感到一丝疲惫。他像一个孤独的行者,在这条“潜伏”的道路上,默默前行,每一步都走得异常沉重。他知道,他所守护的秘密,比任何个人情感都更重要,这份秘密,是他选择“括囊”的根本原因。
一天深夜,黄建国正在书房里批注《易经》手稿。窗外寒风呼啸,雪花拍打着窗棂,发出细微的声响。他将罗盘从秘密夹层中取出,放在桌上。罗盘的黄铜表面在昏黄的台灯下,显得格外神秘,指针在微弱的光线下,似乎闪烁着幽光。他用手指轻轻拨动着罗盘的刻度,口中念念有词,似乎在推演着什么,那些古老的卦象和数字,在他脑海中交织成一幅幅复杂的图景。
他知道,这份罗盘,是他“括囊”的秘密,也是他“无咎无誉”的工具。它承载着一个巨大的秘密,一个他必须用生命去守护的秘密。他不能让任何人知道它的存在,更不能让任何人知道它的用途,哪怕是最亲近的人。
他将罗盘和手稿重新藏好,然后熄了灯,和衣躺在床上。窗外,寒风呼啸,仿佛在低语着什么古老的秘密。黄建国知道,他的“括囊无咎无誉”之路,还将继续。他必须像大地一样,默默地承载着一切,不露锋芒,不显山露水。只有这样,他才能在这片土地上,真正地“扎根”,才能在未来的风雨中,屹立不倒,首到秘密揭开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