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易:复兴之路

第17章 屯如邅如

加入书架
书名:
行易:复兴之路
作者:
人民易经
本章字数:
3380
更新时间:
2025-07-06

一九五二年深秋,北方的夜,来得格外早,也格外冷。寒风呼啸着穿过胡同,卷起地上的枯叶,发出鬼魅般的声响。黄建国和林素音的小家庭,本应沉浸在初为人父母的喜悦中,但现实的困境,却像一张无形的大网,将他们紧紧笼罩。物资的匮乏,生活的重担,让这个新生的小生命,显得格外脆弱。而就在这个寒冷的深夜,一场突如其来的危机,将他们推向了绝望的边缘。

“卫国!卫国!”林素音撕心裂肺的呼喊声,在寂静的夜里显得格外刺耳。黄卫国小小的身体烫得像火炭,稚嫩的哭声也变得微弱而嘶哑。林素音抱着孩子,泪水模糊了双眼,手足无措。黄建国冲进屋子,看到这一幕,心头猛地一沉。他曾是枪林弹雨中面不改色的将军,此刻却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慌乱,手脚都有些发软。他知道,在这个年代,孩子的病,往往意味着生与死的考验。他必须立刻送孩子去医院。

“快!去医院!”林素音的声音带着哭腔,几乎是命令。

黄建国迅速穿上衣服,从妻子手中接过孩子,用厚厚的棉被将他裹得严严实实。他冲出家门,林素音紧随其后。胡同里漆黑一片,只有远处偶尔传来几声犬吠,更显得夜的深沉和寂寥。他们抱着孩子,在空旷寂静的街道上奔跑。每一步都带着焦急,带着对孩子生命的担忧。凛冽的寒风像刀子一样刮在脸上,他们焦急地西处张望,希望能看到一辆黄包车,或者任何可以代步的工具,但街道上空无一人,只有凛冽的寒风和他们急促的喘息声。他们的脚步越来越沉重,仿佛陷入泥沼,想快却快不起来,想停却不能停,每一步都走得异常艰难。

黄建国抱着孩子,感受着怀中那份滚烫的温度,心如刀绞。他曾无数次在战场上冲锋陷阵,面对敌人的枪林弹雨,他从未退缩。他曾以为,战争结束,和平到来,一切都会好起来。然而,怀中这团滚烫的生命,却让他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没有硝烟的“战争”同样残酷,它没有炮火,却同样能让人感到绝望。这种绝望,不是来自外部的敌人,而是来自内部的困境,来自对亲人无能为力的痛苦。

林素音紧紧跟在他身后,她的脚步己经开始踉跄,但她咬紧牙关,不让自己倒下。她知道,此刻她不能倒下,她必须和丈夫一起,为孩子争取那一线生机。夫妻二人的身影,在昏暗的路灯下被拉得很长,又被风吹得摇摇晃晃,仿佛随时都会被这无边的夜色吞噬。他们是如此渺小,又如此坚韧,为了怀中的小生命,他们愿意付出一切。

终于,在走了不知多久之后,他们看到了远处医院的灯光。那灯光在黑暗中显得如此微弱,却又如此充满希望。他们用尽最后一丝力气,冲进了医院的大门。

医院里,人声鼎沸,病患众多。医生护士们忙碌地穿梭着,每个人脸上都带着疲惫。黄建国抱着孩子,焦急地排队挂号,林素音则在一旁,不断地轻声呼唤着孩子的名字,试图让他保持清醒。就在他们感到无助和绝望的时候,一个温和的声音在他们耳边响起:“同志,孩子怎么了?”

黄建国抬起头,看到一个中年妇女站在他们面前。她穿着朴素的棉袄,眼神中带着一种关切和善意。黄建国一愣,随即认出了她——她是赵振华的妻子。赵振华,正是当年在战场上与黄建国“龙战于野”的对手,两人曾是势不两立的敌人。此刻,在这样的场合相遇,黄建国心中五味杂陈,一时不知该如何回应。

然而,赵振华的妻子并没有表现出任何敌意或隔阂。她看到黄卫国高烧不退的模样,立刻明白了情况的紧急。她没有多问,只是迅速上前,从随身携带的保温瓶里倒出一杯热腾腾的红糖水,递给林素音:“快,给孩子喝点,暖暖身子。”

那杯红糖水,在寒冷的冬夜,温暖了林素音冰凉的指尖,也温暖了黄建国夫妇焦急的心。它不仅仅是一杯水,更是危难时刻,人与人之间最朴素的善意。赵振华的妻子又主动上前,利用她对医院的熟悉,帮他们联系了熟悉的医生,并迅速安排了检查。在她的帮助下,黄卫国很快得到了及时的救治。

通过赵振华妻子的口,黄建国得知赵振华被调走后过得并不如意,甚至有些落魄。他听着,脑海中浮现出当年“龙战于野”的场景,那时的刀光剑影,你死我活,如今想来,竟有些恍如隔世。他看着眼前这位曾经“敌人”的妻子,她脸上疲惫却善良的表情,心中那些因过往恩怨而产生的芥蒂,悄然化解。他想,或许,在时代的洪流面前,普通人之间的善良与互助,远比过去的恩怨更重要。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