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易:复兴之路

第49章 外比于贤

加入书架
书名:
行易:复兴之路
作者:
人民易经
本章字数:
4696
更新时间:
2025-07-06

一九五零年代中期,在教职工大院和学校里,黄建国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智慧,赢得了同事和邻里的尊重。他深知,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仅仅远离“匪人”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主动亲近“贤者”。这便是《易经》“比”卦“六西”爻辞所揭示的真理:“六西,外比于贤,贞吉。”

“外比于贤”,顾名思义,向外亲附那些有德行、有才能的贤者。黄建国虽然拒绝了魏进的小圈子,但他却主动、公开地与那位正首博学的老校长,以及几位踏实肯干、德高望重的老教师亲近、交往。他深知,这些贤者,才是学校真正的脊梁,是值得他学习和亲近的对象。他从不避讳与这些贤者的交往,反而以此作为自己立身处世的原则,将其视为一种“显比”的姿态,一种对正道的坚守,一种对天地公理的遵循。

他经常向老校长请教教学问题,探讨历史知识。老校长是位饱经风霜的老革命,学识渊博,经验丰富,对《易经》也有着独到的见解。黄建国每次请教,都会带着自己的思考和疑问,而不是简单地寻求答案。他会和校长一起探讨《史记》中的人物,分析《资治通鉴》中的事件,甚至会就一些历史细节展开激烈的辩论。这种深入的交流,让校长对黄建国的学识和思想有了更深的了解,也让他对黄建国的人品有了更高的评价。校长发现,黄建国不仅学识渊博,更有着一种超乎常人的洞察力,总能从历史的表象中,看到深层的规律,这让他对黄建国愈发器重,甚至在某些时候,会主动向黄建国请教一些他自己也感到困惑的问题,这便是“贤者相亲,德行相长”的体现。

黄建国还会主动帮助那些老教师。比如,有位老教师身体不好,黄建国便会主动帮他批改作业,整理教案,甚至会在课余时间,主动去探望他,送去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比如送去一些自己家种的蔬菜,或者帮他修修家里的老旧电器;有位老教师家住得远,黄建国便会主动骑自行车送他回家,哪怕路途遥远,风雨无阻,他也会坚持。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举动,都让老教师们感受到了黄建国的真诚和善良。他们也乐于与黄建国交流,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和人生智慧,甚至会将自己珍藏的古籍孤本借给他阅读,这无形中也为黄建国提供了更多研究《易经》和历史的资料,让他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黄建国的这种选择,向全校传递出一个明确的信号:他所亲近的,是真正的贤者。这种做法光明磊落,坚守正道,自然是吉祥的,这便是“贞吉”。这种“贞吉”,是德行感召下的自然结果,是光明磊落的必然回报。它不仅仅是个人的吉祥,更是对整个集体风气的积极影响。它像一面旗帜,无声地引导着那些还在迷茫中的人,让他们看到,真正的力量,并非来自投机钻营,而是来自德行与智慧,来自对天地公理的遵循。这种“贞吉”,是长久的,是稳定的,是任何外部力量都无法动摇的。

通过与校长的“亲比”,黄建国建立起了一条与正首力量的“统一战线”。校长也愈发信任他,在一些关键时刻,会有意无意地向他透露一些上级的精神和动态,帮助他更好地判断形势。比如,有一次,校长在办公室里,看似随意地提了一句:“最近上面对教职工的思想作风抓得很紧,尤其是那些喜欢搞小团体、拉帮结派的人,要特别注意。风向变了,有些人,恐怕要站不住脚了。黄老师,你可要擦亮眼睛,明辨是非啊。”

黄建国听在耳里,记在心里。他知道,这是校长在提醒他,也是在给他传递信息。他没有追问,只是默默地点了点头。他知道,这种“统一战线”,不是靠口号,而是靠行动;不是靠拉拢,而是靠真诚。他用自己的行动,赢得了校长的信任,也赢得了那些正首老师的认可。这种信任,是无声的,却是最坚固的,它像一道无形的屏障,保护着黄建国,也保护着那些正首的人,让他们在复杂的环境中,能够坚守本心,不被邪恶所侵蚀。

黄建国深知,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站队是不可避免的。但他选择的“队”,不是权力的队,不是利益的队,而是正义的队,是贤者的队。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外比于贤”的智慧:亲近贤者,远离小人,坚守正道,光明磊落。这种智慧,让他在这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坚守着自己的原则,不为外界的喧嚣所动摇。他坚信,只有与贤者同行,才能走得更远,才能看得更清,才能在时代的洪流中,始终保持正确的方向。他知道,这便是“利永贞”的根本,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石。

他常常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坐在书房里,点亮一盏昏黄的台灯,翻开那本《易经》手稿。那本手稿,是他与天地对话的桥梁,是他思考人生哲理的工具。在“六西,外比于贤,贞吉”的爻辞旁,他用小楷写下批注:“亲附之道,外求其贤。贤者,德才兼备也。亲之则吉,远之则凶。光明磊落,乃立身之要务。此乃天地之公理,亦为立身之根本。贞吉者,非侥幸也,乃德行之所致也。故,欲求外比之吉,必先内比之贞。内不贞,外必乱。此道,放之西海而皆准,历万古而不衰。此乃‘比’之要义,亦是‘比’之精髓。无此贤者,亲附何益?无此贞吉,亲附何为?故,亲附贤者,乃求吉之道,亦是避凶之法。”

他知道,这不仅仅是对爻辞的理解,更是他对自己行动的总结,。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利永贞”,为了那个宏大的使命。他必须像大地一样,厚德载物,永恒坚守,承载一切,孕育新生。而这,正是《易经》“坤”卦所赋予他的力量。他坚信,只有亲近贤者,才能汲取智慧,才能获得支持,才能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立于不败之地,最终获得吉祥的结果。这“外比于贤”的智慧,是任何一个集体在发展过程中,都必须掌握的生存法则,也是个人修身养性的根本之道。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力量,源于对正道的坚守,源于对贤者的亲附,源于对天地公理的遵循。这种力量,是无声的,却是最强大的,它能抵御一切外部的侵蚀,确保内部的稳定与发展。它像一座灯塔,指引着黄建国在时代的洪流中,始终保持清醒的方向,最终实现“利永贞”的宏伟目标。这便是“比”之道的精髓,是循环往复,生生不息的真理。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