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讼”卦的风波平息后,黄建国虽然回归了“复自道”的平静,但他敏锐地察觉到,妻子林素音的心里,却留下了一道难以抹去的阴影。她的话变少了,笑容也带着一丝勉强,常常一个人坐在窗边发呆,眼神里流露出一种难以言说的忧虑。夜里,她时常会从梦中惊醒,紧紧抓住黄建国的手,额头上布满细密的冷汗。黄建国知道,那场突如其来的审查,像一把无形的枷锁,套在了妻子的心上。
他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他明白,这种心病,需要用温情和行动来慢慢化解。仅仅是口头上的安慰,是苍白无力的。他必须像牵着一匹受惊的小马,用耐心和引导,让她重新回到轻松、安宁的草地上来。这便是“牵复”的真意——不是强硬的拉拽,而是同心同德的引导,共同回归正道。
一个秋高气爽的周末,黄建国放下手中的书本,对正在缝补衣服的林素音说:“素音,今天天气好,我们带卫国去城南的旧货市场逛逛吧?听说那里有不少老物件,就当是散散心。”
林素音抬起头,眼神里有些犹豫:“去那里做什么?人多眼杂的,我……”
“就当是陪我去看看。”黄建国微笑着,不由分说地拉起她的手,那只手有些冰凉,“卫国也整天闷在家里,该出去走走了。”他的语气温和而坚定,带着一种不容拒绝的暖意。
在黄建国的坚持下,一家三口踏上了去往城南的路。秋日的阳光透过稀疏的梧桐树叶,在地上洒下斑驳的光影。黄建国一手牵着儿子,一手紧紧握着妻子的手,仿佛要将自己的力量和安宁,源源不断地传递给她。
旧货市场里人声鼎沸,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小贩的叫卖声、顾客的讨价还价声、孩子们的嬉笑声,交织成一曲热闹而朴实的交响乐。林素音紧紧跟在丈夫身后,眼神里依然带着一丝警惕,像一只受惊的鸟,随时准备躲避危险。
黄建国没有急着去淘什么“宝贝”,而是带着妻儿,在各个摊位前慢慢地闲逛。他指着一个锈迹斑斑的铁皮玩具,给黄卫国讲自己小时候的故事;又拿起一把褪色的花纸伞,笑着对林素音说:“你看,这像不像我们刚认识那会儿,你用的那一把?”
这些充满了烟火气的琐碎事物,这些带着温度的共同回忆,像一缕缕温暖的阳光,悄悄地照进了林素音紧闭的心扉。她的身体渐渐放松下来,嘴角也无意识地向上扬起。
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堆放着一堆旧木料。这些木料看起来毫不起眼,上面布满了岁月的痕迹,有的还带着榫卯的结构。摊主是个上了年纪的老木匠,正坐在一个小马扎上,悠闲地抽着旱烟。
黄建国停下了脚步。他的目光,被其中几块厚重的木板吸引了。那是一种质地非常坚硬的木材,颜色深沉,纹理细密,即便是外行也能看出是上等的好料。他的心猛地一跳,一个酝酿己久的想法,瞬间变得清晰起来。
他蹲下身,仔细地敲了敲那几块木板,发出的声音沉闷而厚实。他不动声色地问摊主:“老师傅,这些木料怎么卖?”
老木匠抬起眼皮,打量了他一下,慢悠悠地说:“都是从一个大户人家的老宅子里拆下来的,好料子,你要是诚心要,就给个实诚价。”
黄建国与他攀谈起来,从木料的材质,聊到木工的手艺。他的言谈之间,流露出对木工活的熟悉和喜爱。老木匠来了兴致,话也多了起来。两人越聊越投机,仿佛多年未见的老友。
林素音站在一旁,看着丈夫和摊主聊得热火朝天,心中的那份紧张和不安,在不知不觉中消散了。她看到丈夫的脸上,洋溢着一种她许久未见的神采——那是一种专注而自信的光芒,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掌控力。这种神采,比任何安慰的话语都更能让她感到安心。
最终,黄建国用一个合理的价格,买下了那几块他看中的硬木板,还顺带买了一些其他的旧木料。他请摊主帮忙,用一辆板车将木料送回家。
回去的路上,林素音终于忍不住问道:“建国,你买这么多旧木头回来做什么?家里又没地方放。”
黄建国神秘地笑了笑:“山人自有妙用。素音,相信我,它们很快就会变成一件让你惊喜的东西。”
看着丈夫眼中闪烁的自信光芒,林素音虽然心中仍有疑惑,但却没有再追问。她感觉到,那个曾经无所不能、让她无比信赖的丈夫,又回来了。那份踏实和安宁的感觉,重新回到了她的心中。
回到家,黄建国将木料整齐地码放在院子的角落里,用油布盖好。他拍了拍手上的灰尘,对妻子说:“你看,我们不仅散了心,还淘到了‘宝贝’。这不就是‘牵复,吉’吗?我们一起走出去,找回了安宁,还带回了希望,这自然是吉祥的。”
林素音看着丈夫,看着院角那堆不起眼的木料,又看了看身边一脸兴奋的儿子,终于露出了久违的、发自内心的笑容。她点了点头,轻声说:“是啊,吉。”
那一刻,她明白了丈夫的良苦用心。这次“散心”,不仅仅是闲逛,更是一次精心安排的“回归”之旅。丈夫用他的智慧和温情,像一根坚韧的绳索,将她从恐惧的泥潭中,一步步“牵”引了出来。
夜深人静,黄建国独自站在院中,看着那堆静静躺在月光下的木料。他的眼神深邃而悠远。今天,他成功地安抚了妻子,这是“牵复”的第一层含义。而这些木料,将是他实现“牵复”第二层含义的关键——为那个关乎家族命运的秘密,建造一个更坚固的“家”,让它也回归到最安全、最稳妥的“道”上。
他知道,前路依然充满未知和艰险。但只要家人同心,只要自己坚守正道,就一定能够像今天这样,将潜在的危机,转化为吉祥的契机。这便是《易经》的智慧,也是他在这风云变幻的时代中,安身立命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