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的医院走廊寂静无声,沈沉舟站在值班室的窗前,望着窗外飘落的雪花,思绪却全在温念安的那篇文稿上。那些被红笔批注圈出的字句,那些字里行间透露出的痛苦与挣扎,像沉重的石块压在他的心头。作为一名医生,他无法对这样明显的心理危机视而不见。
回到办公桌前,他打开通讯录,目光停留在"林悦"这个名字上。林悦是市精神卫生中心的资深心理咨询师,也是他多年的好友。手指在键盘上停顿了许久,他终于敲下一行字:"最近遇到一位特殊的患者家属,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较为严重,想听听你的专业建议。"发送完消息,他又补充道:"希望这件事暂时保密。"
林悦的回复很快就来了:"听起来情况不容乐观,建议进行系统的心理干预。不过具体还得面对面评估。你怎么突然关心起心理咨询了?"沈沉舟看着屏幕,犹豫了很久才回复:"只是想多了解一些,更好地帮助患者。"
接下来的日子里,沈沉舟开始在邮件中不动声色地为温念安推荐心理学书籍。"最近读到一本《身体从未忘记》,关于创伤治疗的阐述很有启发性,或许对你的写作有帮助。"附上的电子书中,他悄悄在关键段落做了标注,比如"创伤不仅存在于记忆中,更刻在身体的每个细胞里","真正的治愈始于接纳而非抗拒"。
温念安很快就察觉到了他的用心。那些推荐的书籍,那些看似随意的标注,都像是黑暗中的明灯,照亮她内心深处不敢首视的角落。但每次想要表达感谢时,那些话语到了嘴边又咽了回去。她害怕,害怕这份突如其来的温暖只是短暂的幻影,害怕自己一旦依赖上,就会再次面临失去的痛苦。
这种矛盾的心情让她陷入了更深的纠结。她开始反复阅读沈沉舟的邮件,一字一句揣摩他的意图;又在回复时字斟句酌,刻意保持着礼貌而疏离的态度。"书收到了,谢谢。观点很新颖,我会参考。"短短一句话,没有温度,也没有感情。
然而沈沉舟并没有因此退缩。他继续定期发送推荐书目和相关研究论文,有时还会分享医院里发生的温暖小故事:某个昏迷的患者在家人的呼唤下奇迹苏醒,一群孩子为住院的小伙伴折千纸鹤祈福。这些看似平常的分享,实则是他精心设计的"心理干预",试图用他人的故事,让温念安相信生活中依然存在希望。
在一个飘雪的清晨,温念安收到了沈沉舟的邮件,附件里是一段音频。"这是医院心理咨询室常用的引导冥想,你可以在失眠时听听。"邮件末尾,他加了一句:"记得按时吃饭,胃不好的人在冬天更要注意。"这句话让温念安握着手机的手微微颤抖,记忆突然回到那次在医院咖啡厅,她因为紧张而打翻了咖啡,沈沉舟默默递来纸巾,又重新点了一杯热牛奶。
她终于明白,这个看似冷漠的医生,一首在用自己的方式默默守护着她。但越是明白,她就越是害怕。林远的离去己经让她的世界支离破碎,她不敢再轻易打开心门,不敢再承受一次失去的痛苦。于是,她选择继续将自己包裹在坚硬的外壳里,对沈沉舟的好意保持着若即若离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