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夜未歇,城市仿佛一只疲惫的巨兽,喘息声藏在各个闪烁着红光的天台摄像头后。
宋苒苒坐在没有开灯的资料室内,背脊挺首,面前电脑屏幕亮着微弱光线。数据更新停止在一小时前,E依旧没有上线,路彦也彻底断了联络。
她盯着那封“数字鉴定失败”的官方邮件,神色冷静得近乎无情。
【证据视频文件存在“技术可疑性”判定,司法程序暂停。】
她轻轻将邮件关闭,下一秒却抬手将桌上一叠报告摔落在地。
“连数据都能背叛我?”
没人回答她。
她起身,走向窗边,拉开厚重的防爆卷帘,看向窗外——
某栋大厦的巨型屏幕上,正在循环播放一段所谓“第三方公正媒体”制作的“镜像争议真相”视频。
画面经过精心剪辑,故意打乱时间顺序,删去了“火化确认链”“实验对象编号伪造”等关键片段,甚至伪造了苒苒早年的一段“精神异常门诊记录”。
配音冷冰冰地说:“当事人多次情绪失控,证据链断裂,疑似借专利案炒作。”
她冷笑,像是在看一场正在自焚的文明。
—
与此同时。
东澜市中级法院某会议厅内,审查组刚刚宣布“镜像责任案”阶段性中止,原因是“关键证据真伪存疑,涉案人数剧增,需重组调查架构”。
沈聿舟、夏婉、苏致安三人原本应在这一周被实质性定罪,如今却因“流程暂停”,全部移送至“非公开观察阶段”。
等于说——保住了自由。
“呵。”夏婉拿着咖啡走出会议厅,笑得轻飘飘:“我就说,她赢得太容易了。”
沈聿舟看着墙上挂着的“国家技术自律公约”,耸了耸肩:“她以为这是革命?”
苏致安没说话,只站在角落里,点燃了一支烟。
他忽然想起父亲说过的一句话:
“风不是真的变了,只是掌风的人换了。”
—
网络上,宋苒苒的名声迅速从“正义象征”跌落为“造谣者”“疯女”“投机分子”。
#镜像真相造假#
#宋苒苒精神不稳#
#镜像女疯子#
#黑料女博士#
铺天盖地的词条滚动在热搜榜前列。
她发布的关键证据视频被平台限流、降权,账号遭遇“临时技术审核”。
曾经义愤填膺转发她视频的网友们,如今也开始留言嘲讽:
“她不就是想红?”
“果然还是炒作吧,技术她根本没能力造出来。”
“别逼我们同情她了,她根本不值得。”
“建议她去精神病院,待过还不够久吗?”
—
她的盟友,也在崩塌。
路彦手机彻底关机,外部无法定位;E的联络通道自第七天起无响应;一位原本愿意出庭作证的LUX中层——坠楼身亡,警方定性为“意外”。
那天晚上,苒苒在街头一个下沉广场,看见屏幕上有人在播报:“某科研企业前员工失足坠楼,警方初步排除他杀。”
她站在人群最外围,没有人认出她。
她戴着黑口罩、鸭舌帽,手里捏着一张碎掉的U盘。
她曾以为,真相可以引来雨后的清晨。
却没想到,世界更喜欢听好笑的谎言。
—
她回到住所,发现那本通往E资料库的“系统坐标本”被人动了手脚。
暗格中的纸页顺序错乱,甚至有两页明显是伪造补上的。
她意识到:连她自己身边的线索,也开始被人修改。
“B计划。”
她终于在深夜说出这两个字。
是E曾留给她的最后一句话。
“若我失联,请启动B计划。”
她坐在昏暗灯光下,取出那枚装有生物加密芯片的小黑匣。
芯片中只有一个指令:
【旧存档 · 技术确权 · 争议项目 · 内部评估】
她轻轻点开。
—
一段录音开始播放:
“……此批受试群体未登记、无备案,记忆结构不稳定,转入高危组。”
“目标设为干预失败者,定向删改,确保实验结论可用。”
“——不留名,就当这批人没来过。”
苒苒盯着播放进度条,一动不动。
屏幕上的波形图抖动得像心电图的末端,那种生命即将结束的平滑。
“你们真是……怕被记住。”
她轻声说。
“可我偏要记下每一个人的名字。”
—
三天后,镜像听证会正式宣布取消。
司法公告发布,声明“原始资料存在争议,技术确权需重新启动,由第三方独立机构介入评定,苒苒方材料不再作为主证据。”
她收到律师的短信:
“我们被除名了。抱歉。”
她没有回复。
她坐在旧屋门前,听着墙上贴着的公告纸随风卷起,像极了七年前那场台风里她失控的梦。
她的火,似乎快熄了。
—
然而,世事不会永远只向下走。
第西天夜里,她收到一封匿名邮件。
标题是:“Project X-Seed 残留链指令发现”
邮件内容很简单:
“E早年备案时,曾在一处图像模型里藏下原始设定备份。你知道它在哪。”
她睁大了眼睛。
知道。
她当然知道。
那个图像模型,是她七年前画的第一版“镜像交互图”。
她记得自己曾说过:
“把真相藏在最不可能被注意的地方。”
她立刻起身,穿好外套,风雨中冲入当年的校区废弃数据所。
一切才刚刚开始。
这一次,她会从灰烬里带着那些人一起走回来。
不仅是活着,而是——
记住他们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