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食光璀璨

第143章 :非遗创新

加入书架
书名:
重生之食光璀璨
作者:
天鉴阁的武元
本章字数:
3302
更新时间:
2025-06-26

晨光穿透“食光纪”总部的落地窗,在姜绾的办公桌上洒下斑驳光影。她盯着电脑屏幕上不断滚动的市场调研报告,眉头紧蹙。如今预制菜行业竞争愈发激烈,千篇一律的包装和口味己难以抓住消费者的心。如何在同质化的红海中突围,成为横亘在她面前的难题。

“姜总,您看这个。”助理小林抱着一摞资料匆匆走进办公室,将一本非遗文化画册轻轻放在桌上,“我最近在研究传统文化,发现非遗技艺里有很多宝藏,或许能给我们的产品包装带来灵感。”

姜绾翻开画册,精美的苗绣、灵动的皮影、古朴的木雕跃然纸上,每一种非遗技艺都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她的眼神渐渐明亮起来,脑海中一个大胆的想法如星火般燃起:“把非遗技艺融入预制菜包装设计!既能让传统文化以年轻化形式走进千家万户,又能打造独一无二的品牌特色。”

说干就干,姜绾立刻组织团队召开紧急会议。会议室里,大家各抒己见,有人担心非遗元素过于传统,难以吸引年轻消费者;有人忧虑制作工艺复杂,会大幅增加成本。但姜绾态度坚决:“我们不能只看到困难,更要看到机会。非遗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瑰宝,现在很多年轻人对传统文化充满好奇,我们要做的就是用创新的方式让它们‘活’起来。”

经过反复商讨,团队最终确定了首批合作的非遗项目。姜绾亲自带队,前往贵州苗寨拜访苗绣传承人杨阿婆。山路蜿蜒崎岖,汽车在颠簸中前行,终于抵达这个藏在大山深处的村庄。走进杨阿婆的家,满墙色彩斑斓的苗绣作品令人惊叹,每一针每一线都诉说着苗族的历史与文化。

“阿婆,我们想把苗绣用在预制菜包装上,让更多人看到这份美丽。”姜绾真诚地说道。

杨阿婆起初有些犹豫:“这老手艺,能和你们的新东西搭在一起?”

姜绾耐心解释:“正因为是老手艺,才更珍贵。我们会用现代设计语言,让苗绣在包装上焕发出新的活力。而且,这也是推广苗绣文化的好机会。”

在姜绾的真诚打动下,杨阿婆终于点头答应合作。随后,团队又与皮影、木雕等非遗传承人达成合作意向。

设计团队开始了漫长而艰难的创作过程。他们既要保留非遗技艺的原汁原味,又要让包装符合现代审美和预制菜的产品特性。设计师们反复修改方案,常常在办公室通宵达旦。为了让苗绣图案在包装上更加立体生动,他们尝试了多种印刷工艺;为了让皮影元素与预制菜名称巧妙融合,他们设计了数十个版本。

经过三个月的努力,首批非遗创新包装终于面世。印有苗绣图案的酸汤鱼包装盒,色彩绚丽的刺绣勾勒出苗族姑娘的婀娜身姿,仿佛在讲述一个古老的传说;以皮影为灵感的宫保鸡丁包装,巧妙地将食材与皮影人物造型结合,打开包装,还能看到一张小小的皮影戏折页;木雕纹理的梅菜扣肉包装,散发着古朴的气息,摸上去质感十足。

产品一经推出,立刻在市场上引起轰动。年轻消费者被这些充满创意的包装吸引,纷纷在社交平台上分享。“食光纪的包装太绝了,买预制菜还能学非遗知识”“舍不得扔这个包装盒,打算当装饰品”……好评如潮,产品销量节节攀升。

然而,成功的背后也有隐忧。随着订单量激增,生产端出现了问题。苗绣图案的印刷工序复杂,导致包装生产速度跟不上;木雕纹理的包装成本过高,压缩了利润空间。姜绾再次召集团队,商讨解决方案。

他们与印刷厂商合作,研发新的印刷技术,提高生产效率;重新优化设计,在保证美观的前提下,降低包装成本。同时,姜绾还组织了非遗文化宣传活动,邀请非遗传承人走进首播间,讲述技艺背后的故事,让消费者更深入了解传统文化。

在姜绾的带领下,“食光纪”的非遗创新之路越走越宽。他们不仅推出了更多融合非遗技艺的包装,还将非遗元素延伸到产品研发中,开发出具有地方特色的非遗预制菜系列。“食光纪”也因此成为传统文化与现代商业融合的典范,吸引了众多企业效仿,带动了整个预制菜行业对非遗文化的关注与挖掘。

姜绾站在公司的展示厅里,看着琳琅满目的非遗创新产品,心中满是欣慰。她深知,非遗创新不仅仅是一次商业尝试,更是一份传承文化的责任。未来,她将继续带领“食光纪”,在非遗与现代商业融合的道路上探索前行,让更多的传统文化瑰宝在新时代绽放光彩。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