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在林泽和苏瑾的事业与家庭都步入稳定发展轨道的同时,远在江南老家的苏母,也迎来了她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光荣退休。
作为一名勤恳敬业的小学老师,苏母将大半生的心血都奉献给了三尺讲台。突然从忙碌的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巨大的失落感和无所适从感让她一时间难以适应。过去,她的生活重心除了工作,就是围绕着女儿苏瑾打转,操心她的学业、工作、婚恋……如今,女儿远在东海成家立业,生活幸福美满,不再需要她过多的“指点”和“关心”,她仿佛一下子失去了人生的方向。
最初的几个月,苏母的生活变得空虚而乏味。她每天待在家里,看看电视,打扫卫生,或者去菜市场和老邻居们聊聊家常。虽然物质生活无忧,但精神上的空虚却让她感到无比焦虑。她常常会胡思乱想,担心女儿女婿的生活,担心自己的身体健康,甚至开始有些轻微的失眠和健忘。
苏瑾察觉到了母亲的变化。每次视频通话,她都能感受到母亲语气中隐藏的失落和不安。她很想把母亲接到东海来一起生活,但又担心距离太近会再次引发不必要的家庭矛盾。而且,她也希望母亲能够拥有属于自己的晚年生活,而不是仅仅围着子女打转。
“妈,您退休了正好可以好好享受生活啊!”苏瑾在电话里开导母亲,“您可以去报个老年大学,学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或者跟老姐妹们一起出去旅游,看看外面的世界;或者……培养点新的爱好?”
苏母叹了口气:“我都这把年纪了,还能折腾什么?跳广场舞我又不喜欢,旅游也跑不动了。在家待着挺好的。”
苏瑾知道,母亲嘴上这么说,心里其实很渴望找到新的寄托和价值感。她开始留意老家那边适合老年人参与的活动和组织。
一个偶然的机会,苏瑾在网上看到了一个关于“银发志愿者”的招募信息。这是一个由当地社区组织的公益项目,旨在鼓励退休老人发挥余热,参与到社区服务和公益活动中来,比如为社区里的空巢老人提供陪伴、为留守儿童辅导功课、参与社区环境整治等等。
苏瑾觉得这个项目非常适合母亲。母亲当了一辈子老师,有文化,有爱心,又热心肠,一定能在这个平台上找到属于自己的价值。
她把这个想法告诉了母亲。起初,苏母有些犹豫:“我都退休了,还去当什么志愿者?在家歇着不好吗?”
“妈,这不是工作,是发挥余热,帮助别人,也是充实自己。”苏瑾耐心地劝说,“您看,您当了一辈子老师,最有经验了,去给那些留守儿童辅导功课,多有意义啊!而且,还能认识很多新朋友,接触社会,保持活力。”
在苏瑾的反复劝说和鼓励下,苏母终于被打动了,决定去试试。
她报名参加了社区的“银发志愿者”服务队,被分配到了一个为留守儿童提供课后辅导的小组。
第一次去辅导点的时候,苏母心里还有些忐忑。但当她看到那些渴望知识、眼神清澈的孩子们时,她内心那份作为教师的责任感和热情瞬间被点燃了。
她耐心地给孩子们讲解难题,辅导他们写作业,和他们一起做游戏,给他们讲故事。她不仅传授知识,更关心孩子们的心理健康,倾听他们的心声,给予他们温暖和鼓励。
孩子们非常喜欢这位慈祥和蔼的“苏奶奶”。每次苏母去辅导点,孩子们都会围着她,叽叽喳喳地分享自己的小秘密。看到孩子们脸上纯真的笑容和求知的渴望,苏母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渐渐地,苏母完全投入到了这份公益事业中。她不仅积极参与课后辅导,还主动承担起了一些组织和协调的工作。她利用自己的人脉资源,为辅导点争取到了更多的图书和文具;她组织其他的志愿者老师一起备课、交流经验;她还策划了一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比如带孩子们去参观博物馆、组织亲子阅读会等等。
她的热情、能力和责任感,赢得了社区领导、志愿者伙伴和孩子们家长的一致好评。她不再是那个退休后无所事事、内心空虚的老太太,而是重新找到了人生的价值和方向,活得充实而有意义。
苏瑾看到母亲的变化,由衷地为她感到高兴。她发现,母亲不仅精神状态越来越好,性格也变得更加开朗和豁达。她不再像以前那样,总是盯着女儿女婿的生活,唠叨个没完,而是有了自己的圈子和追求。
母女之间的关系也变得更加融洽和轻松。她们不再因为一些观念上的差异而争执,而是能够像朋友一样,平等地交流,互相尊重,互相支持。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苏瑾带着小语回老家看望父母。她看到母亲正精神矍铄地在社区活动中心,带着一群孩子排练节目,脸上洋溢着自信而快乐的笑容。那一刻,苏瑾的心中充满了感动和敬佩。
她知道,母亲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第二春”。这份来自公益事业的滋养,远比任何物质上的享受更能让她感到幸福和满足。
晚上,母女俩躺在床上聊天。苏瑾感慨地说:“妈,看到您现在这么开心,这么有活力,我真为您高兴。”
苏母笑了笑,眼神中充满了慈爱和智慧:“傻孩子,人啊,活到老学到老。以前总觉得退休了就没事干了,现在才发现,只要心里有事做,有牵挂,什么时候都不晚。”
她顿了顿,又语重心长地说:“其实啊,妈也想通了。儿孙自有儿孙福,你们有你们的生活,妈不能总替你们操心。我现在能做点对社会有用的事,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觉得挺好,心里也踏实。”
苏瑾听着母亲的话,眼眶有些。她知道,母亲是真的放下了过去的执念,找到了内心的平静和幸福。
这次返乡,让苏瑾对亲情、对人生价值有了更深的理解。她知道,真正的孝顺,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供养,更是精神上的理解和支持,是鼓励父母去追求属于他们自己的晚年生活。
她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无论处于人生的哪个阶段,无论扮演什么样的角色,都要保持独立思考,坚持自我成长,努力去创造属于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阳光透过窗户,洒在母女俩温馨的笑脸上。岁月流转,亲情在理解与放手中,沉淀出更加醇厚和温暖的色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