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东海天高气爽,城市夜色下的灯光却有些冷清。林泽的合租屋租赁合同眼看就要到期,房东李老师早在一个月前就小心翼翼地提醒:“小林啊,房子签约快满了,你们要是还续可以找我,但今年房东要涨租金,别怪我老脸一把年纪,这房子也是家里养老的指望。”
这消息像一块石头砸进合租生活的湖面。餐桌上顿时议论纷纷,气氛跟几个月前找房时的味道如出一辙。阿琛嘟囔着:“啥都在涨,除了咱钱包。”陈妍翻着房源网站,面露难色:“同样地段租金比去年贵了百分之二十,赶上我们升职加薪了吗?”苏瑾则默默在记账本上算着搬家和退租的预算,笔尖几次划破,还差点把表格撕破。
大家一起坐下来复盘:“要续约,那就是涨五百块;要换地段,通勤要远一小时。再不然就分开住,各自分摊。”现实面前,每个人自尊和梦想都变成了一串现实里的算式:房租、距离、人与情感的系数,哪个都不舍,哪个也不能只要。
最闹心的是,看小区群、网上租房APP和“自如”这类公寓,发现市面上好房子不是己经内定,就得提前排队撸号,流动人口多得连垃圾桶都排不上号。
那阵子,林泽的生活变得比找工作还要焦头烂额。白天要投简历,面试,晚上还要陪室友研究地图、打电话问房东,偶尔还要被刘叔这样的中介再忽悠一回。他甚至带着疲倦的笑容和往常兼职家教的学生说:“老师最近可能也要换个家了,以后改线上吧。”电话那头的母亲总是温柔却无奈地叮嘱:“儿啊,咱就是要忍着点,有个小窝能安稳就成。”
阿琛意外在外卖路线发现一处“转租”,带领大家兴冲冲去看。三屋一厅,墙壁贴满租客的留言、墙角堆的小绿植很有人情味。几个晚上,合租众人分批收拾东西、擦洗旧家具,大家知道,能与闹中取静、把漂泊这件事化为小团体的默契,是大城市里最难得的同路人。
但搬家当天还是鸡飞狗跳,订的货车晚点,快递送错,电梯又有人修理。大家轮流搬箱、打包锅碗瓢盆,一边惊叹自己为什么能攒下这许多杂物,一边感慨一年前还对城市的梦想那样轻盈。
陈妍边叠行李边调侃:“合租的世界,最怕的不止是彼此嫌弃,还有老是重复的搬家……不过,谁让这是我们拼命留下的姿态呢!”
晚上,西人在新屋里简单铺床,点外卖犒劳自己。傍晚风穿过新窗帘,阿琛高歌:“从头再来!”大家哄笑着举杯碰撞,一边聊起未来的计划,一边畅想哪天能各自有一个自己的小家。
那一夜,林泽发了朋友圈:
“租房是城市漂泊的仪式感,也是青春的一场无休止的搬迁。但在深夜还可以和一群人喊痛喊累,举杯共饮,就是在城市里最大的温柔和底气。”
结局未必灿烂,搬家未必成功,有些东西注定得不断丢失。但能够在挤压与流浪中陪伴彼此,把每个临时的屋子都布置成温热的生活之所,本身就是年轻人最真实的英雄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