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关将至,东海的寒潮把街头催得格外冷清。打工人返乡大潮汹涌,合租小屋里也充满了打包行李、抢火车票和“你回不回”的问答声。林泽和苏瑾早早计划好春节前各自返乡,临别夜还特意煮了一锅猪骨年糕汤,西个年轻人围桌告别,气氛温馨中又带着一点紧张——谁都知道,回到家不是“休假”,而是新一轮现实考验的开端。
火车站拥挤。林泽提着两大包行李、脚下踩着母亲托人买好的新棉鞋,一路磕磕碰碰终于回到小镇老家。门口烟花未点燃,父母、几个己婚的堂兄妹早己等在院里。林母笑着搓手迎他,眼底藏着些许紧张和期待。
吃年夜饭时,亲戚长辈劝酒祝福,气氛刚温到一半,“催婚”的话题便像涌上岸的潮水。林母一边给他夹菜,一边叮嘱:“你都27了,工作也稳了,把女朋友早带回来才省心。”老太太带着调侃的语气:“你们清北毕业的孩子,谈对象也得抓早,别耽误了正事。”
长辈们轮流提问:“什么时候喝喜酒?”、“买房了吗?”、“彩礼、婚礼预算想好没有?” 堂姐带着小孩在旁边打岔:“现在都讲结婚有仪式感,你们哪步都要计划好。”
林泽耐心解释自己和苏瑾的实际状况,也笑着应对所有“催婚+买房+生娃”的组合拳。夜深与母亲单独谈话时,他忍不住吐槽:“妈,工作、爱情本就不容易,结婚不是光攒钱、签合同的事,你别把我们俩一块儿逼紧了。”
林母却有自己的担心与委屈:“妈不是不疼你,也不是看不上小苏,主要是希望你们早点安定,别等年纪大了再出事。妈老了,指望的就是你们早点成家,有个依靠,不要总让人家觉得你们孩子漂在城市没靠山。工作再好,日子还是得过得实在。”
同一时刻,苏瑾返乡的路上在高铁站等车,母亲连发好几条短信催问她“和林泽今年要不要见家长”“家里相亲最近有人介绍,可别全推掉了”。回到家里,饭桌上更是围绕着婚姻议题和父母“早点安定下心”的软硬兼施。
闺蜜群里也此起彼伏刷屏:有人一年内闪婚,有人被父母逼去相亲,有人过年都不敢回老家。“你留在大城市干嘛呢?还不是回来与我们受同等的催婚。”
苏瑾应付着家人的“包围”,半夜发消息和林泽互诉,“小时候盼着快长大,觉得自由,但现实总要我们被‘正常人’的生活拉回去。”
除夕夜,两人各自隔着屏幕视频通话,一边听爆竹声一边把一天被“长辈绑架”的憋屈讲给彼此。林泽说:“我们总说只要两个人坚定,外界的声音就挡不住。其实挺难,但我们得慢慢熬,一起抗下去。”
苏瑾眼眶有点红:“和你说完,又能坚持到明天。”
那一夜,他们明白,春节回家路不是放松休息,而是一次代际观念、城乡裂痕、成长烦恼的“集体检阅”。但也更加坚定,在一次次催婚、催房、催安稳的压力下,彼此牵手才是真正属于青春与爱情的反击。
这一年春节,他们许下心愿:下一年,相守不只是说说,愿现实逼人,也能让陪伴变成最烈的回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