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雨连绵的周末,林泽和苏瑾终于答应了母亲的一再邀请,一同去参加一次“大家庭聚餐”。这顿饭场面不小,地点在本地一家随处可见的中式酒楼,家里亲戚、长辈、表兄妹、甚至多年未见的发小都被“通知”到场。老家人讲究热闹,每逢喜事、节令,就要大大小小聚上一回。
刚踏进包厢,就被热情的长辈和七嘴八舌的寒暄包裹:“林泽回来了!”、“苏瑾越来越水灵!”、“小林这女朋友能干,啥时结婚啊?”气氛随即沸腾起来。
头盘菜还没上齐,亲戚们的话题就跑偏到“买房”、 “买车”、 “孩子学区”这些“老大难”问题。“你们现在东海那边房价多少了?”、“啥时候把房票拿下来?”、“购车摇号难不难?”、“小孩学区房是不是比老家贵十倍?”……每个人都各拿各的参照物:“我们家刚换了房,比上次翻了一倍价!”、“表姐家买车还参加抽签,中签率一年只有十几个点。”、“孩子考学要提前五年排号,我们家都托过人。”
林泽和苏瑾一面应付“连环问法”,一面夹菜、避重就轻。他们说得最多的是“工作忙,考虑一步一步来”,“首付难攒,东海寸土寸金”“而且现在年轻人压力这么大,不敢不小心。”这些话,既是实情,也是无奈的挡箭牌。
“买房买车带来的安全感和自由,真的就值这么高的代价吗?”苏瑾私下低声问林泽。林泽勉强一笑:“归根结底,是父母那一代对稳定的执念。对他们来说,磕破头借钱也得买套‘落地’的房。”
席间一个表哥带着未满周岁的儿子来敬酒,顺便滔滔不绝晒娃晒房晒车:“小张买了学区房,我们家准备送孩子去双语班,这年头啥都得提前规划!” 表嫂还热情补刀:“你们俩也是有学历的,结婚前房子要赶紧安排,不然小孩教育难跟上。”
苏瑾母亲也顺势劝:“趁年轻首付赶上,买小点起步以后慢慢换,大房不好买,先买一间有底气将来结婚娃娃能落户。”
林母则格外维护林泽,替他解围:“现在城里房价不是家家都能跟上的。你们年轻人还是要考虑自己承受的,莫为彩礼和房贷瞎起劲。”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天南海北全是“过来人”经验,又都小心翼翼地试探着两人的婚事、经济状况和买房决心。饭桌气氛明朗又暗含较量,分明是乡土家庭和现代城市节奏的双重交锋。
聚会结束,林泽和苏瑾挤回出租屋,身心说不出的疲惫。他们在夜灯下摊开今天收获的小纸条:“哪个楼盘降价了”、“哪位亲戚有信得过的中介”、“租房不靠谱,要买就快”……这些建议变成现实的催促,如影随形。
“你会不会觉得,买房、买车、选学区,成长到头就是一场流水线?”苏瑾靠着林泽的肩膀问。林泽揉揉她的发顶:“是啊,但咱们还是要慢慢熬,把一点一滴的小幸福攒进来。幸福不是尺度,更不是别人桌上的数据。”
当夜,苏瑾在日记里写下:“亲友聚餐,是对惯性人生的温柔拷问。我不会逃跑,只会坚定和你携手,在拥挤的现实里温暖地往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