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御书房。
崇祯手捧一封密信,眼中闪烁着激动的光芒。这是胡彪刚刚送来的,来自秦良玉的回信。
"陛下,秦夫人己经同意出兵了!"胡彪跪在地上,兴奋地报告。"她先派了她弟弟秦翼明,率领三百精锐白杆兵,伪装成商队前来京城。"
"太好了!"崇祯难掩喜色。"他们什么时候能到?"
"回陛下,按正常行程,大约需要一个月。不过秦将军说会尽量加快速度,或许二十天左右就能抵达。"
崇祯点点头:"你做得很好。这件事绝对保密,不得向任何人透露。"
"奴才明白。"胡彪恭敬地说。"方公公临行前己经千叮咛万嘱咐,让奴才务必小心行事。"
"方正化呢?他什么时候回来?"
"他还要在石砫多待些日子,安排后续事宜。"胡彪回答。"他让奴才转告陛下,他会尽快返京,向陛下当面禀报详情。"
崇祯满意地点点头:"你先下去吧。记住,保持警惕,随时等候朕的召见。"
"奴才告退。"胡彪恭敬地退了出去。
崇祯将密信仔细阅读了几遍,确认无误后,亲手将其烧毁。看着信纸化为灰烬,他长舒一口气。
"终于有救兵了..."他喃喃自语。
然而,就在这时,一股奇异的力量在他脑海中流淌,凝聚成信息:
"【天谴值】持续增长。当前值:12/100。"
"警告:天谴即将显现。形式:初夏反常寒潮,导致小范围风寒疫病。"
崇祯心中一惊:"什么?寒潮?疫病?"
果然,第二天一早,京城天气骤变。原本应该温暖的初夏,突然寒风刺骨,气温骤降。宫中花木凋零,众人不得不添加衣物。
"陛下,这...这天气太反常了!"王承恩哆嗦着说道。"都五月了,怎么比冬天还冷?"
崇祯面色凝重:"去问问太医院,宫中可有人染病?"
不一会儿,王承恩回来禀报:"回陛下,己经有几个宫女和太监出现咳嗽发热的症状了。太医说是风寒入侵,正在诊治。"
"宫外呢?"
"据顺天府报告,城中己有不少百姓染病。而且..."王承恩犹豫了一下。
"而且什么?"
"而且...宫中己经有流言,说这反常天气是...是天意示警..."王承恩小心翼翼地说。"有人说,是因为陛下近来独断专行,倚重内侍,所以上天示警..."
"荒谬!"崇祯怒喝一声。"这些人是想造反吗?"
王承恩吓得跪倒在地:"奴才只是如实禀报,并非奴才所想啊!"
崇祯深吸一口气,强压怒火:"传朕旨意,命太医院立即熬制防疫汤药,以金银花、板蓝根为主,加入少量薄荷、甘草,分发宫中上下。同时,拨出一部分给顺天府,让他们分发给城中百姓。"
王承恩愣住了:"陛下,这...这配方..."
"照做就是!"崇祯厉声道。"另外,传令顺天府,严禁传播谣言,扰乱人心者,严惩不贷!"
"是,陛下!"
太医院院使接到皇帝旨意后,一脸困惑:"陛下指定的方子...金银花、板蓝根为主?这...这倒是能清热解毒,但用于风寒..."
"你是太医还是朕是太医?"崇祯冷冷地问。
太医院院使吓得连连叩头:"老奴该死!老奴这就去准备!"
几天后,京城寒潮持续,疫病蔓延。百姓们为了取暖,争相购买柴火,导致价格飙升。许多贫困家庭无力购买足够的衣物和柴火,只能瑟瑟发抖地熬过这反常的寒冷。
崇祯夜不能寐,在御书房踱步。他知道,这是系统的"天谴",是对他的警告。但他又能怎么办?秦良玉的援兵还在路上,他必须坚持下去。
"陛下,您该休息了。"周皇后的声音从门外传来。
崇祯转身,看到周皇后站在门口,手中端着一碗热气腾腾的汤药。
"你怎么来了?"崇祯问道。
"妾身听说陛下连日劳累,特地熬了姜汤送来。"周皇后轻声说道。"这寒潮反常,陛下更要保重龙体啊。"
崇祯接过姜汤,轻轻啜了一口:"你很关心朕?"
"这是妾身的本分。"周皇后低头回答。顿了顿,又补充道:"妾身己经命人给宫中所有人加发冬衣,还从自己的私库中拿出银两,为那些体弱的宫人添置御寒物品。"
崇祯有些意外:"你倒是细心。"
"陛下操劳国事,妾身能做的,只有这些小事了。"周皇后轻声说道。
崇祯看着她,心中涌起一丝暖意。这个女人,确实贤惠细心。在历史上,她一首陪伴崇祯皇帝到最后一刻。
"你做得很好。"崇祯淡淡地说。"朕记下了。"
周皇后微微一笑,却不敢多言,行了一礼后退了出去。
崇祯望着她的背影,心中思绪万千。他知道,要对抗天谴,必须提升民心值。而眼前这个寒潮疫病,或许正是一个机会。
"王承恩!"他突然喊道。
"奴才在!"王承恩连忙跑进来。
"明日一早,朕要召开廷议。只召内阁及六部主事官员,不必全体朝臣。"崇祯沉声道。"朕有重要事情宣布。"
"是,陛下!"王承恩连忙应道。"不知陛下要宣布什么事?需要奴才提前通知哪位大人吗?"
崇祯冷笑一声:"不必。朕要借这次天灾,敲山震虎,除掉一些祸国殃民的蛀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