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那场关于“和谐里社区共享单车何去何从”的“多方利益相关者圆桌辩论会”(李大明白语,居民们称之为“吵了半天也没吵出个屁来的大嗓门比赛”),虽然最终没能得出一个“一锤定音”的解决方案,但也并非……嗯,一无是处。
至少,它成功地让李大明白深刻地认识到了一个残酷的现实——在“和谐里”社区这片充满了“生活智慧”与“不按常理出牌”的神奇土地上,想要组织一场“理性、有序、高效”的群众讨论,其难度系数,可能比……嗯,比让王姐在跳广场舞时不试图抢占C位还要高。
“不行!这样下去不行!”李大明白在又一次因为会议记录(主要是记录谁跟谁吵起来了,以及王姐贡献了多少个“跑题金句”)整理到深夜之后,痛定思痛,下定决心,“我们必须引入一种……一种更科学、更规范、更能体现‘程序正义’与‘交往理性’的……议事规则!”
于是,这位屡败屡战、对“理论改变世界(至少是改变社区会议秩序)”依旧抱有不切实际幻想的年轻哲学家,又一次……嗯,一头扎进了“知识的海洋”(主要是社区图书室那个落满了灰尘的“社科文献阅览角”和家里的二手电脑)。
这一次,他研究的,不再是康德的“三大批判”或萨特的“存在与虚无”,而是一部……一部听起来就充满了“秩序感”和“规则美”的“神书”——亨利·马丁·罗伯特将军所著的《罗伯特议事规则》。
“太……太完美了!”李大明白在通宵研读(主要是看了一些通俗解读版和网络教程)了这部“会议规范的百科全书”之后,激动得差点当场给罗伯特将军的在天之灵写一封“跨越时空的感谢信”,“这简首就是为我们和谐里社区量身打造的‘会议神器’啊!有了它,什么抢话、跑题、人身攻击、以及……王姐那永无休止的‘即兴发言’,都将……嗯,得到有效的规制和引导!”
他立刻将《罗伯特议事规则》的核心精神(主要是那些他自己勉强看懂了的部分)进行了“本土化改造”和“简化处理”,并将其命名为——《和谐里社区居民议事会规范化操作流程(李大明白学习罗伯特将军精神心得体会暨实践初探V1.0)》。
其核心“规则”包括(但不限于):
主持人中心制: 主持人(李大明白自荐)拥有维持会场秩序、引导发言方向、以及……嗯,在必要时敲响“惊堂木”(他特意从网上买的那个儿童玩具法槌)以示警告的“神圣权力”。
发言排队制: 想要发言者,必须先举手示意,经主持人允许后,方可起立发言。严禁插话、抢话、以及……嗯,在别人发言时进行“小声哔哔”或“眼神攻击”。
限时发言制: 每人每次发言时间不得超过三分钟(李大明白还特意准备了一个厨房用的定时小闹钟,准备严格执行)。超时者,将被主持人“温柔地”打断,并被要求“将宝贵的发言机会留给下一位同样渴望表达的社区成员”。
议题中心制: 所有发言必须紧紧围绕当天的核心议题(比如“共享单车如何才能不堵死我们单元门”)展开,严禁“东拉西扯”、“上纲上线”、以及……嗯,将个人恩怨或家庭琐事带入“神圣的议事殿堂”。
动议附议表决制(超简化版): 对于某些需要形成“共识”的提议,需有人“动议”,有人“附议”,然后……嗯,大家鼓掌(掌声热烈表示通过,稀稀拉拉表示需要进一步讨论,鸦雀无声表示此路不通)。
李大明白对他这套“闪耀着理性光辉”的“议事规则”非常满意。他觉得,有了这套“法宝”护体,下一次的共享单车问题讨论会,一定能开得……嗯,像一场“联合国安理会辩论”一样,既“高端大气上档次”,又“富有成效见真章”!
于是,在又一个阳光明媚(但李大明白内心却因为即将到来的“规则实践”而有些小紧张)的下午,“和谐里社区共享单车停放秩序专题辩论会(暨罗伯特议事规则实践推广会)第二场”,在社区小会议室,隆重(且充满了“实验精神”)地召开了。
参会人员,依旧是上次那些“利益相关方”代表——义愤填膺的居民大爷大妈、愁眉苦脸的物业张经理、一脸无辜的共享单车公司小哥、以及……嗯,负责维持秩序(主要是防止李大明白被激动的群众围攻)的片区王警官。当然,还有我们忠实的记录者小美。
会议一开始,李大明白便清了清嗓子,郑重地向大家宣布了本次会议将要试行的“全新议事规则”,并详细解读了“举手发言”、“限时三分钟”、“不许跑题”、“以及……主持人拥有最终解释权和敲小木槌权”等核心条款。
台下的居民代表们听得一愣一愣的,脸上露出了与上次听他讲解“垃圾分类的现象学意义”时如出一辙的……嗯,礼貌而困惑的表情。
“啥玩意儿?发言还得掐表啊?”一位性子比较急的王大爷率先发难,“这跟我们厂里开生产动员大会似的!也太……太不自由民主了吧?!”
“就是啊!”王姐(她今天是以“深受共享单车乱停放其害的普通居民代表”身份出席的,但气场依旧是“副总指挥”级别的)也表示了强烈不满,“我这酝酿了半天,准备就‘共享单车对老年人出行安全构成的十大潜在威胁及其哲学反思’发表一篇长达半个小时的‘重要讲话’,你这三分钟够干啥的?刚说到‘第一点’就得下台了?这不成心打压我们这些‘有思想、有见解’的群众代表吗?!”
李大明白的额头开始冒汗。他试图解释说,这是为了保证会议效率,让每个人都有平等的发言机会……
但显然,他的这番“程序正义”的良苦用心,并没有得到大家的理解和认同。
辩论会(或者说,是“规则的理想与现实的混乱之战”)开始了。
居民们的发言,依旧……踊跃得像钱塘江大潮,一浪高过一浪。
然而,他们对李大明白宣布的那些“议事规则”,则表现出了……嗯,一种近乎“集体无视”的“高度默契”。
举手发言?不存在的! 大家依旧是想到哪儿说到哪儿,谁嗓门大谁就有优先发言权。李大明白那只高高举起、试图点名下一位发言人的手,在空中尴尬地挥舞了半天,也没人理会。
限时三分钟?做梦去吧! 王姐一旦抢到“话筒权”(虽然并没有实际的话筒),就能滔滔不绝地说上至少十分钟,其间还穿插着各种“忆苦思甜”、“现身说法”、以及对共享单车公司代表的“灵魂拷问”。李大明白那个可怜的厨房定时小闹钟,在一旁“叮叮叮”地响了无数遍,也无法阻止王姐那“奔腾不息”的“语言洪流”。
不许跑题?那更是不可能的! 大家说着说着共享单车,就能奇迹般地拐到“社区食堂的饭菜质量”、“老年活动中心的空调制冷效果”、以及“隔壁老王家孙子为什么还不结婚”等一系列……嗯,更具“生活气息”和“八卦价值”的议题上去。李大明白试图将话题拉回来的努力,就像试图用一根小树枝去阻挡泥石流一样,徒劳而……悲壮。
至于那个“动议附议表决制”…… 李大明白压根就没找到机会把它提出来。
整个会议室,再次变成了一个充满了“抢话、插话、互相指责、以及对主持人(李大明白)的集体无视”的……嗯,大型“无规则自由格斗(语言版)”现场。
李大明白感觉自己就像一个试图用《联合国宪章》去调解一场“幼儿园小朋友抢糖块”纠纷的……蹩脚外交官。他那柄象征着“秩序与权威”的儿童玩具法槌,在桌子上敲得“梆梆”作响,却丝毫无法阻止居民们那“如火如荼”的“发言热情”。
他的“控场能力”,在这场“规则的理想”与“现实的混乱”的激烈碰撞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主要是被无情碾压)。
小美的Vlog镜头,则忠实地记录下了李大明白那张因为“试图维持秩序而不得”而涨得通红的脸,以及他那在混乱中显得格外无助和滑稽的小木槌,并配上了一段……嗯,充满了“命运的无奈”与“英雄的落寞”的《十面埋伏》琵琶曲片段。
就在李大明白感觉自己即将因为“会议失控”而再次“社死当场”之际,一个意想不到的“转机”,却悄然出现了……(这将为下一章的“小小的共识”埋下伏笔)。
但至少在这一刻,李大明白的这次“罗伯特议事规则(和谐里社区超简化折腾版)”的伟大实践,又一次……嗯,以一种充满了“中国特色”和“社区智慧(主要是指如何有效地无视规则)”的方式,宣告了……华丽丽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