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水浒:武松的靖康保卫战

第0071章 兄妹阋于墙

加入书架
书名:
铁血水浒:武松的靖康保卫战
作者:
东阳浪客
本章字数:
5076
更新时间:
2025-05-22

武松又道:“今明教宣扬【人人平等、此乃末世、不事君父】,虽为招揽信众之法,却亦为败亡之由。圣公欲守城池,长治久安,必设官府,所谓【无有高下】之教义岂非自破?信众随圣公诛贪官、反赵宋,转首却见圣公部将成为新贵,而圣公恐亦为新君。”

方腊摘笠,凝视武松良久,道:“以都头之见,当如何?”

武松道:“弃【不事君父】之教义,改倡【抗虏护国、保境安民】,不与官家相抗,而强调为君分忧。圣公欲自立,须先使信众心中有君,如此圣公为君,众人方能接受。明教若得朝廷认可,以圣公之能,更易发展信众、积蓄粮草。方今天下之势,圣公当知,待三五年后,朝廷西北困于党项,北面制于契丹,山东盗匪横行。彼时再举事,何愁大业不成?”

方腊戴笠远眺,道:“明教百年来为官府所忌,欲公开行事,恐非易事。”

“此事圣公无须忧虑。今上好谶纬之学,教主善观星象,若能预言几桩大事,官家必深信明教,甚或取代神霄派亦未可知。”“都头真信舍妹能观星?那妖星之说,恐系偶然猜中。此等惑众之术,以都头之智,当不信才是。”

“此事不劳圣公费心,某自当处置。圣公予某一载光阴,若一年之后,不能使明教为官府所容,圣公再行自便。”

“某一载不举事易,改教义某亦赞同,然右使必不从命。右使己集麾下猛将,驻于前方竹口镇,欲与某一决高下。某若执意反宋,明教必分,此亦某近日踌躇之因。都头今日之言,令某茅塞顿开,某愿配合都头行事。然某有一求,无论明教如何改良,舍妹必为教主,某亦须领南方首领之职。”

“教主自非方娘子莫属,至于教中职司,当由教主定夺,某非明教中人,不便置喙。”

“然舍妹女生外向也。此事容后再议,都头随某往见右使。”

但闻数声长啸,密林中闪出数十条好汉,王寅亦在其中。

众人策马下山,过了冰封的笃马河,不消多时便到了竹口镇。

天色向晚,街上杳无人迹。

来至一家宅院前,推开虚掩的大门。

里面早有数人持刀戒备,其中便有李通。

只见他收刀入鞘,引众人转入后院。

俄顷,公孙胜出迎,闻知武松欲与己密谈,便引他进了厢房。

那方百花与方腊亦进了另一间厢房。

方腊方才坐定,便叹道:“妹妹以死相逼不愿见为兄,反助那武都头,实令为兄痛心。”

方百花神色淡然道:“兄长自幼教小妹明教大义,为何为一己之私起事,置教众性命于不顾?”

“为兄正是受摩尼光佛感召,欲建光明世界。我家本不贫寒,若为私利,何苦做这杀头的勾当?”

“从前只信经书与兄长传授的道理,这半载北来,见惯生死无常。兄长真信【法无高下】?真能建【众生平等】之世?”

“妹妹被那武松蛊惑了。”

“小妹只是悟透世事,不再抱虚妄之想。”

“妹妹道心己不纯,难怪认同武松之言。”

“兄长若是至纯,又何以称圣公?”

“凡事总需人统领,此非与教中兄弟不平等。”

方百花双眸冰冷,切齿道:“那兄长遣王长老害我,可是教义所允?”

方腊一怔,奇道:“妹妹何出此言?”

方百花冷笑道:“王长老在阳谷使人杀我,意欲嫁祸公孙师兄,还与武都头暗中交易,令都头为他隐瞒。”

方腊沉声道:“可是那武松挑拨你我兄妹之情?”

“非武都头所言。兄长,小妹非痴人,在阳谷盘桓月余,能出入县衙,自然查知。”

“其中必有误会,待我唤王长老进来说个明白。”

“王长老乃兄长心腹,小妹不欲伤了和气,既小妹未死,便不必节外生枝。此事是王长老自作主张,还是他人指使,小妹亦不欲追究。”

“妹妹,父母早逝,我将你抚养,未令你吃苦受累,岂会使人害你?”

兄长沉痛目光令方百花心下一软,忙道:

“此小妹失言,兄长勿恼。只是兄长屡屡相逼,令小妹公开招唤教徒起事,故生误会。今兄长能听都头劝告,放弃起事,小妹甚慰。”

“妹妹怕是替那都头高兴罢?”

“小妹自是忧心兄长安危。”

“武松以妹妹性命相胁,我不得不应。”

“都头绝计不会如此。”

“妹妹偏要信他,我亦无奈,只盼妹妹日后莫要后悔。”

方百花本欲与兄长缓和,却越说越不投机,只得草草结束,起身离去。

未几,王寅入内。

方腊皱眉道:“王长老,你可是假意刺杀教主,嫁祸右使?”

王寅道:“圣公明鉴,属下失策。”

方腊道:“下不为例。”

王寅点头道:“圣公何以应武松之策?”

方腊道:“此时起事尚早,若能为朝廷接纳,或不失为良策。”

另一边厢房中,武松与公孙胜相对默然。

听了武松改良明教之议,公孙胜不得不沉默。

北方教派连食荤之戒都不愿更易,何况刨其根基?

良久,公孙胜道:“都头可知北方派系何以坚持不更教义?只因北方苦寒贫瘠,犹如苦行僧,非欲吃苦,实无饭可食耳。”

“为何无饭可食?道长不去解教众温饱,反令其忍饥挨饿,再虚造光明世界,使其饿死时稍觉快意乎?明教令人吃苦,又教人反朝廷,一旦信教,便无回头路。某以为此非救人,实是害人。”

“都头看得透彻。然明教流传数百载,官府长期打压,仍有众多信众。若朝廷能使人饱食,谁愿来信奉这不荤不色之魔教?”

“今有机会使明教洗脱魔教之名,道长又何以踌躇?”

“世人非都如都头明理,甚多愚顽之辈。贫道年少时本学道,非明教徒,对明教教义说不上深信。一首反对方圣公更易教义之故,便是知晓一旦更改,必致分裂。贫道出身蓟州,与辽人有血海深仇,食荤增强教众战力岂会不愿?”

“莫非教众真信教义,是以绝不食荤?”

“都头能让寺里虔诚和尚娶妻生子乎?都头自以为是为人好,在他人看来,却是坏其修行。”

武松默然。

公孙胜又道:“此亦贫道上梁山之故,欲再聚好汉,征辽讨胡。”

武松坚决道:“纵使必然分裂,亦须改变。”

公孙胜道:“贫道原先反对圣公,正是不欲其起事,消耗朝廷力量,反便宜辽人。都头一心抗辽,与贫道初衷一致。若都头己说服圣公不起事,又有法子使官府承认明教,贫道愿支持。至于结果如何,便顺其自然罢。”

“多谢道长体谅。”

“都头在青州之事,贫道己从宋公明处听闻。都头手段,贫道佩服,亦乐见其成。只是都头行事如履薄冰,稍有不慎,便万劫不复,当好自为之。”

“多谢道长提醒。只是聚众梁山,终不免造反,何以实现道长抗辽之志?”

“宋公明上山便终日念叨招安,岂无征辽之机?”

“道长亦当好自为之。烦请道长告知吴学究,切莫再至阳谷生事。”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