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营地日益完善、工具日益精良、食物来源也相对稳定了一些之后,白黎开始有了一些“闲暇”——当然,这只是相对于之前那种时刻挣扎在生死线上的状态而言。他开始思考一些更长远、也更“高级”的问题。
其中一个反复在他脑海中出现的念头,就是关于那些水龙兽(Lystrosaurus)。
自从他开始有意识地观察和记录这些小家伙之后,他对它们的兴趣就越来越浓厚。它们的温顺、好奇,以及那种近乎“呆萌”的、对人类(至少对他)缺乏戒心的特质,在这个充满了凶猛掠食者的世界里,显得如此格格不入,也如此……特殊。
他猎杀过水龙兽,知道它们的肉可以吃,皮可以利用。但每一次看到它们那双无辜的小眼睛,以及它们摇摇摆摆靠近、甚至试图用鼻子蹭他的手的样子时,他心中的那份不忍和愧疚感就会再次浮现。
更重要的是,他开始思考一个更大胆的可能性:能不能……不只是把它们当作移动的肉块和皮料,而是……与它们建立某种更深层次的关系?
这个想法的萌生,部分源于他对水龙兽习性的观察,部分也源于他内心深处对于交流和陪伴的渴望。在这个孤寂的异世界里,如果能有一个活生生的、无害的生物能够陪伴在身边,哪怕只是默默地待在营地附近,或许也能极大地缓解那种深入骨髓的孤独感。
当然,他也并非完全出于情感考量。他也现实地思考着潜在的“利益”:水龙兽虽然战斗力为零,但它们似乎对环境的变化(比如掠食者的靠近)有一定的感知能力,或许可以充当一个简易的“移动警报器”?它们的体型虽然不大,但看起来也足够驮负一些不算太重的东西,比如他采集的木柴或果实?甚至……它们排泄的粪便,会不会像地球上的某些食草动物一样,可以作为肥料来改良土壤(如果他将来打算尝试种植的话)?
这些想法促使他开始进行一些初步的、极其谨慎的“驯化”尝试——当然,这并非方舟游戏里那种喂食特定食物、敲晕、等待进度条的“系统化”驯化,而是一种更接近于原始部落与某些动物建立共生关系的、基于相互信任和利益交换的、漫长而充满不确定性的过程。
他首先做的,是停止主动猎杀营地附近活动的水龙兽。他将狩猎目标转向了更远一些的区域,或者优先选择渡渡鸟(虽然他同样不忍,但相比之下,水龙兽的“亲人”特质让他更难下手)。
然后,他开始有意识地**“投喂”**。他会将自己采集到的、确认水龙兽喜欢吃的那种黄色小花的多汁植物,或者是一些烤熟后剩下的、没有调味的心形叶片(他发现水龙兽似乎也对烤过的东西有点兴趣?),放在营地外围一个固定的、相对安全的位置。
起初,那些水龙兽非常警惕。它们会远远地看着他放下食物,等他离开一段距离后,才小心翼翼地凑过来,叼起食物,然后迅速跑开。
白黎非常有耐心。他每天都坚持这样做,并且在它们进食时,尽量保持安静和非威胁性的姿态,远远地观察着。
渐渐地,一些胆子比较大的水龙兽开始放松警惕。它们不再像以前那样叼起食物就跑,而是会留在原地慢慢吃完。其中,有一只体型稍小、额头上有一块独特白色斑点的水龙兽,表现得尤为突出。它似乎对白黎充满了好奇,每次来“领餐”时,都会歪着脑袋,用那双圆溜溜的小眼睛好奇地打量着他。
白黎尝试着在它进食时,稍微靠近一些。它会警惕地停下咀嚼,但只要白黎动作缓慢、不发出突然的声音,它就不会逃跑。
又过了几天,这只带着白色斑点的水龙兽(白黎在心里开始叫它“小白点”)甚至开始允许白黎靠近到两三米以内的距离。
白黎尝试着伸出手,手心向上,掌中放着几片它们最爱吃的黄色小花。
“小白点”犹豫了很久,用鼻子在空气中嗅了嗅,又警惕地看了看白黎的眼睛。最终,食物的诱惑战胜了谨慎。它小心翼翼地、一步一步地挪到白黎面前,低下头,用它那柔软的吻部,轻轻地将白黎手心中的花瓣舔食干净。
那一刻,当那温热的触感传来时,白黎的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暖流和激动!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喂食,这是一种跨越物种的、基于信任的、极其初步的交流!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小白点”对白黎的信任度越来越高。它开始主动靠近营地,有时甚至会趴在营地入口处不远的地方打盹。白黎尝试着轻轻抚摸它的背部,它不再躲闪,反而会发出满足的咕噜声。
白黎甚至尝试着在“小白点”的背上,轻轻地放上一个他用藤蔓编织的、空的小篮子。“小白点”似乎有些不适应,扭动了几下,但并没有激烈反抗。白黎立刻将篮子拿开,并给了它一些食物作为“奖励”。他知道,想要让它习惯驮负东西,需要更长的时间和更耐心的训练。
当然,他也清楚地认识到,这绝非游戏里那种点击就送的“宠物”。“小白点”依然是一只野生的动物,它有自己的意志和本能。如果受到惊吓,或者感受到威胁,它依然会毫不犹豫地逃跑。而且,它脆弱的防御能力意味着,即使它待在营地附近,也随时可能成为其他掠食者的目标。白黎必须时刻留意它的安全。
他还尝试过对其他生物进行类似的互动。比如那些经常在营地附近鬼鬼祟祟的美颌龙。他尝试着扔一些烤肉剩下的小骨头或者碎肉给它们,希望能让它们变得不那么具有攻击性,甚至起到一点“警报器”的作用。效果似乎有一点,这些小家伙确实不再像以前那样一看到他就龇牙咧嘴,有时甚至会像小狗一样保持着安全距离“尾随”他一小段,期待着“投喂”。但白黎很清楚,这绝非信任,仅仅是机会主义者的条件反射。一旦他露出虚弱或者食物耗尽,这些小东西很可能会毫不犹豫地再次露出它们的獠牙。
他将这些关于“驯化”尝试的观察和思考,详细地记录在【生存笔记】中,并专门开辟了一个“生物互动与驯化可能性研究”的章节。
水龙兽 (Lystrosaurus) “小白点”互动记录:
通过持续投喂(黄色小花、烤心形叶)和保持非威胁姿态,己初步建立信任。
允许近距离接触(2米内),接受手心喂食。
允许轻柔抚摸背部,会发出满足咕噜声。
对背负空篮子有抵触,但未激烈反抗。需循序渐进。
初步结论:水龙兽具备一定的“可驯化”潜力(非攻击性、亲近人类、可能驮运?)。过程需极其缓慢、耐心,基于信任和食物诱导。风险:自身防御力为零,易被掠食。
美颌龙 (psognathus) 互动记录:
通过投喂少量肉食边角料,降低了其主动攻击性。
会保持距离跟随,期待投喂。
初步结论:无法建立真正信任,仅为条件反射和机会主义。可利用其警惕性作为间接预警?(待观察)。风险:本质仍为掠食者,不可信任!
夜晚,当白黎坐在篝火旁整理笔记时,“小白点”就趴在不远处,沐浴着温暖的火光,闭着眼睛,发出轻微的鼾声。看着这个自愿留在附近的小生命,白黎感到心中那片因为孤独而冰封的角落,似乎悄然融化了一丝。
这或许不是游戏里那种可以指令如臂、并肩作战的强大“宠物”。但这只温顺而信任他的小家伙的存在,本身就带来了一种难以言喻的慰藉和希望。
在这个残酷的、弱肉强食的世界里,这样一份跨越物种的、脆弱而又真实的连接,或许,也是支撑他继续走下去的重要力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