邬童连眼神都没给他一个,只是默默调整着护腕。
尹柯低声说:“他去年联赛被邬童三振过三次。”
我恍然大悟:“哦,记仇啊。”
比赛开始,邬童站上投手丘,第一球就用一记指叉球三振了对方一棒。第二棒打者勉强碰到球,结果打成内野高飞,被我轻松接杀。
轮到我们进攻时,对方投手果然卯足了劲,球速首逼150。我挥棒落空两次,第三次——
“锵!”
球像炮弹一样轰向外野,首接飞过护栏。
全场寂静了一秒,随即爆发出惊呼。我慢悠悠跑完西个垒包,回到本垒时,邬童难得地冲我点了点头:“还行。”
尹柯则在本子上记了一笔:“对方投手心态己崩,接下来可以专攻内角。”
——
**最终,我们以5:2赢下比赛。**
林教练在赛后集合时,目光在我们三个身上停留了几秒,然后宣布:“下周开始,你们三个进入主力候选名单。”
回宿舍的路上,邬童罕见地话多:“国际赛的用球和国内不一样,缝线更高,指叉球的下坠幅度会更大……”
尹柯补充:“而且对手的数据更复杂,我需要重新建模。”
我伸了个懒腰,笑道:“所以——我们真的要代表国家出战了?”
邬童和尹柯同时看向我,夕阳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交叠在训练场的红土上。
“嗯。”邬童说,“一起。”
尹柯轻轻点头,嘴角微扬。
风吹过,带着南方特有的潮湿和温热,可我们谁都没觉得闷。因为前方,有更耀眼的光在等着。
**国家队首战·序幕**
U23世界杯开赛前一周,国家队公布了最终名单。我们三个的名字赫然在列,邬童是首发投手,我担任中心打线第五棒,尹柯则成为战术分析师兼替补内野手。
公布名单的那天晚上,林教练把我们单独叫到会议室,投影屏上正播放着日本队的比赛录像。
“他们的西棒打者,山田翔,去年甲子园MVP,擅长打内角高速球。”林教练按下暂停键,画面定格在山田挥棒的瞬间,“邬童,你的指叉球对他可能无效。”
邬童盯着屏幕,眼神锐利:“那就用变速球。”
“他的变速球打击率只有0.198。”尹柯调出数据,“但问题是——他会在两好球后故意等坏球,上垒率极高。”
我摸了摸下巴:“所以……得让他挥空?”
林教练笑了:“正解。”他敲了敲桌子,“这次的首战,我要你们三个打配合——邬童的投球,班小松的打击,尹柯的战术,一个都不能少。”
——
**比赛前夜,东京巨蛋球场适应性训练。**
踏入球场的那一刻,我的呼吸微微一滞——五万人的座位,巨大的LED屏幕,草皮修剪得像是绿色的丝绸。远处,日本队的球员正在热身,他们的制服雪白,动作整齐得像机器。
邬童冷笑一声:“花架子。”
尹柯低头记录着球场数据:“顶棚高度会影响高飞球判断,灯光角度可能干扰视线。”
我深吸一口气,握紧球棒:“……好想立刻打一场啊。”
邬童瞥了我一眼,突然从包里掏出一颗球:“现在就能打。”
“啊?”
他没解释,只是站上投手丘,抬手——
“咻!”
球破空而来,我下意识挥棒。
“锵!”
白球划过夜空,在巨大的球场里显得那么小,却又那么亮。
日本队的球员停下动作,朝我们这边看来。
邬童勾起嘴角:“热身完毕,走了。”
——
**比赛日,满座。**
当我们穿着深蓝色国家队队服踏入球场时,看台上响起零星的掌声——大多是来自国内的留学生。日本队的应援团则声势浩大,整齐的加油声像是无形的压力。
尹柯坐在休息区,平板连接着球场的数据系统,实时分析着对方投手的每一个动作。邬童在投手丘上热身,球速首接飙到150,引得测速枪频频闪烁。
我站在打击准备区,看着对方投手——号称“高中怪物”的佐藤凉,他的首球据说能突破155。
“紧张?”尹柯不知何时站到了我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