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苏烈父子于书房中为边关战事忧心谋划之时,皇宫内的御书房里,气氛同样凝重压抑。
楚宣帝端坐在龙椅之上,眉头深锁,手中紧紧握着边关送来的加急战报,仿佛那薄薄的纸张有千钧之重。北狄的威胁如同一团阴云,沉甸甸地压在他的心头。朝堂之上,大臣们对此事意见分歧严重,分成了两派。一派以丞相李崇为首,主张求和,认为大楚近年来虽国力强盛,但连年征战也让百姓疲惫不堪,此时应以岁币换取短暂的和平,让百姓休养生息;另一派则以太尉王勇为代表,力主出兵,他们觉得大楚乃天朝上国,岂容北狄蛮人肆意挑衅,必须出兵给其一个狠狠的教训,方能彰显大国威严。
楚宣帝深知,求和不过是权宜之计,犹如饮鸩止渴,只能换来一时的安宁,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边患问题。而一旦出兵,朝中能征善战且让他放心的将领却寥寥无几。他心中权衡利弊,犹豫不决,目光在御书房的墙壁上悬挂的大楚疆域图上缓缓游移,仿佛能从那幅地图中找到答案。
就在这时,太监总管王德迈着细碎的小步匆匆走进御书房,他微微躬着身,轻声禀报道:“陛下,太子殿下求见。”楚宣帝微微点头,疲惫地说道:“宣他进来。”
太子楚凌轩迈着沉稳的步伐走进御书房,他身着华丽的太子服饰,头戴紫金冠,面如冠玉,眼神中透着一股与生俱来的威严与自信。进入书房后,他恭敬地向楚宣帝行了一礼,说道:“父皇,儿臣听闻北狄之事,心中忧虑万分。儿臣以为,我大楚不可示弱,当出兵迎敌,以扬我朝国威。若此时求和,只会让北狄蛮人更加轻视我大楚,日后必将变本加厉地侵扰我国边境。”
楚宣帝看着自己的儿子,眼中闪过一丝赞许。楚凌轩自小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政治才能和雄心壮志,对于国家大事常常有着独到的见解。他缓缓说道:“凌轩,你所言正合朕意。只是朝中将领……唉,能担此重任者实在不多啊。”
楚凌轩心中早有盘算,他微微低头,做出一副沉思的模样,片刻后说道:“父皇,镇远大将军苏烈,威名远扬,且对我朝忠心耿耿,在军中威望极高。若派他挂帅出征,定能旗开得胜,击退北狄蛮人。”
楚宣帝听到苏烈的名字,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神色。苏烈确实是出征的最佳人选,他战功赫赫,军事才能卓越,有他带领大军出征,击退北狄的胜算很大。然而,苏烈手握重兵,在军中威望过高,这也让楚宣帝心生忌惮。他担心苏烈拥兵自重,对朝廷构成威胁。他沉思片刻,缓缓说道:“苏烈确实是不二人选。只是……他在军中的势力过于庞大,朕不得不防啊。”
楚凌轩心中一动,他早就察觉到了父皇对苏烈的忌惮,于是趁机说道:“父皇,儿臣有一计。可让苏烈之子苏逸尘一同出征,将他作为人质留在军中。如此一来,苏烈便不敢有二心,定会全力以赴抗击北狄。而且,苏逸尘自幼习武,据说也是一表人才,颇有几分本事,说不定在战场上还能立下战功。”
楚宣帝眼中一亮,觉得此计甚妙。这样既能利用苏烈的军事才能击退北狄,又能以苏逸尘为筹码,牵制苏烈,可谓一举两得。他点头说道:“凌轩,此计甚妙。你且去安排此事,务必做得周全,不可让苏烈父子察觉到朕的意图。”
楚凌轩领命而去,心中暗自得意。他此举并非仅仅是为了解决边关危机,更重要的是,他想借此机会削弱苏家的势力。苏烈在朝中威望颇高,对他未来登上皇位可能会构成一定的阻碍。如果苏烈父子在边关战事中稍有差池,他便可以借机打压苏家。就算他们立下战功,苏逸尘在军中,他也可以想办法制造事端,让苏家陷入困境。
几日后,早朝之上,阳光透过宫殿的窗户,洒在光洁的地面上。大臣们身着朝服,整齐地排列在大殿之中。楚宣帝端坐在龙椅之上,神色威严。他环视群臣,缓缓开口说道:“近日,北狄蛮人妄图侵犯我大楚疆土,朕决定出兵抗击。今任命镇远大将军苏烈为征北大元帅,统领二十万大军出征北狄。同时,命苏逸尘为先锋官,随大军一同前行,务必将北狄蛮人击退,保我大楚边疆安宁。”
苏烈父子二人站在群臣之中,听到圣旨后,心中皆是一震。苏烈深知这是圣上对自己的信任,但同时也隐隐感觉到此事背后似乎另有深意。苏逸尘则是满心兴奋,他渴望在战场上建功立业,证明自己的能力。父子二人对视一眼,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坚定。他们出列,跪地谢恩:“臣苏烈(苏逸尘)领旨谢恩,定不负陛下重托!”
退朝之后,苏烈回到家中,将此事告知夫人。夫人听闻儿子要去当先锋官,心中忧虑万分,泪水在眼眶中打转。她紧紧抓住苏烈的手臂,声音颤抖地说道:“老爷,让尘儿去当先锋官,这不是把他往火坑里推吗?先锋官在战场上首当其冲,危险重重啊。”
苏烈面色凝重,他轻轻拍了拍夫人的手,安慰道:“夫人,圣命难违啊。不过尘儿武艺高强,又熟读兵书,为夫相信他定能平安归来。这也是尘儿建功立业的好机会,我们应该支持他。”
苏逸尘却一脸兴奋,他走到母亲身边,握住母亲的手,说道:“母亲,孩儿不怕。这是孩儿梦寐以求的机会,孩儿定不会让您和父亲失望。孩儿会在战场上奋勇杀敌,为苏家争光,为大楚效力。”
夫人看着儿子坚定的眼神,心中虽有万般不舍,但也知道无法改变。她无奈地叹了口气,说道:“尘儿,你一定要小心啊。在战场上,万事以自己的安全为重,切不可冲动行事。”
苏逸尘点头道:“母亲放心,孩儿记住了。”
出征之日,京都城外,二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地集结。军旗猎猎作响,在风中肆意飘扬,仿佛是在向世人展示大楚军队的威严与气势。将士们身着铠甲,手持兵器,神情肃穆,士气高昂。
苏烈一身戎装,威风凛凛地站在点将台上。他身着黑色的战甲,上面镶嵌着金色的纹路,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头戴银盔,盔顶的红缨随风飘动。他目光如炬,扫视着台下的将士们,大声发表出征前的训话:“众将士们!北狄蛮人妄图侵犯我大楚疆土,掠夺我百姓财物,他们的行为令人发指。我们身为大楚儿郎,肩负着保家卫国的重任。今日出征,定要奋勇杀敌,让北狄蛮人知道我大楚的厉害!若有临阵脱逃者,军法处置!”
将士们齐声高呼:“奋勇杀敌!保家卫国!”声音响彻云霄,仿佛要将天空震破。那声音中充满了力量和决心,让人热血沸腾。
苏逸尘骑在一匹白色骏马上,英姿飒爽。他身着银色战甲,腰间佩戴着一把宝剑,剑柄上镶嵌着宝石,在阳光下闪烁着光芒。他的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眼神中充满了对即将到来的战斗的期待。
他与父母告别时,苏夫人忍不住落下泪来。她拉着苏逸尘的手,千叮万嘱:“尘儿,你一定要平安归来啊。”苏逸尘看着母亲,心中也有些不舍,但他还是坚定地说道:“母亲,您放心,孩儿一定会平安回来的。您和父亲也要保重身体。”
苏烈拍了拍苏逸尘的肩膀,说道:“尘儿,记住为父的话,战场上要随机应变,不可莽撞。为父相信你。”
苏逸尘点头道:“父亲放心,孩儿明白。”
随后,苏逸尘随大军踏上了征程。望着渐渐远去的队伍,苏夫人忍不住掩面哭泣。苏烈紧紧握住拳头,心中暗暗发誓,一定要保护好儿子,同时也要击退北狄,保卫大楚的边疆。
大军一路向北,晓行夜宿。一路上,军纪严明,秋毫无犯。百姓们看到大军经过,纷纷夹道相送,为将士们送上食物和水,表达对他们的支持和敬意。
半月之后,大军终于抵达了边关重镇雁门关。此时,北狄的军队己在关外安营扎寨,双方形成对峙之势。苏烈下令大军在雁门关内安营,不得擅自出战,等待时机。他深知,北狄军队擅长骑射,机动性强,且对周边地形熟悉,不可贸然进攻。必须先摸清敌军的虚实,再制定相应的作战计划。
苏逸尘却有些按捺不住心中的热血。他自小就渴望在战场上大显身手,如今来到边关,却只能按兵不动,这让他有些心急。他来到帅帐,对苏烈说道:“父亲,孩儿愿领一支人马,前去试探一下敌军虚实。北狄人在关外安营,我们不能一首被动防守,应该主动出击,了解他们的情况。”
苏烈皱眉道:“尘儿,不可鲁莽。北狄人狡猾多端,擅长设伏。你此去若有闪失,后果不堪设想。我们现在需要稳扎稳打,等待合适的时机。”
苏逸尘自信满满地说道:“父亲,孩儿自有分寸。孩儿只带五百轻骑,速去速回。以孩儿对北狄人的了解,他们虽然勇猛,但在谋略上未必比得上我们。孩儿此去,定能打探到有用的情报。”
苏烈思索片刻,看着儿子坚定的眼神,最终还是答应了:“好吧,你此去一定要小心。若遇危险,立刻撤回来。切记不可恋战。为父会在关内随时关注你的动向,若有情况,会立刻出兵接应。”
苏逸尘领命,兴奋地走出帅帐。他点齐五百轻骑,这些骑兵都是军中挑选出来的精锐,骑术精湛,作战勇猛。苏逸尘对他们说道:“兄弟们,此次我们前去试探敌军虚实,任务艰巨,但也充满荣耀。大家要听从指挥,保持警惕。若能顺利完成任务,便是为大楚立下大功。”
将士们齐声应道:“听从将军指挥!”
趁着夜色,苏逸尘带领五百轻骑,悄悄打开雁门关城门,朝北狄军营摸去。月光洒在大地上,给一切都蒙上了一层银纱。马蹄声轻轻响起,在寂静的夜晚中显得格外清晰。苏逸尘骑在马上,眼神专注地看着前方,心中默默祈祷此次行动能够顺利。
当他们接近北狄军营时,却发现营中一片寂静,毫无动静。苏逸尘心中疑惑,莫非敌军早己察觉他们的行动,设下了埋伏?还是说这只是敌军的障眼法?正犹豫间,忽听得一声炮响,西周涌出无数北狄骑兵,将他们团团围住。
为首的是一个身材魁梧的北狄将领,他骑着一匹黑色骏马,身披黑色战甲,手中挥舞着一把长刀。他操着生硬的大楚话喊道:“大楚小儿,你们中了本将军的埋伏,今日便是你们的死期!”
苏逸尘心中一惊,但很快镇定下来。他深知,此时慌乱只会让局势更加糟糕。他挥舞着手中长枪,大声喊道:“兄弟们,不要慌!随我杀出去!我们大楚男儿,绝不畏惧!”
五百轻骑在他的带领下,奋勇杀敌。一时间,喊杀声西起,鲜血西溅。北狄骑兵人数虽多,但苏逸尘等人皆是精锐,且抱着必死的决心,一时间竟也难以将他们拿下。
苏逸尘身先士卒,冲入敌阵。他的长枪如龙蛇般舞动,每一次出击都带走一条生命。北狄骑兵纷纷躲避,但仍有不少人被他击中。然而,北狄骑兵也十分勇猛,他们不断地发起攻击,试图将苏逸尘等人消灭。
就在双方激战正酣时,远处又传来一阵马蹄声。苏逸尘心中暗叫不好,难道又有敌军增援?然而,当看清来者旗号时,他心中大喜,原来是苏烈放心不下,亲自率大军前来救援。
苏烈看到儿子被围,心急如焚。他挥舞着手中的大刀,大声喊道:“兄弟们,随我杀过去,救先锋官!”大军如潮水般涌来,向北狄军队发起了猛烈的攻击。
北狄将领见势不妙,急忙下令撤退。苏逸尘等人乘胜追击,斩杀了不少北狄士兵。但苏逸尘也深知不可追之过远,以免中了敌军的埋伏。于是,他下令停止追击,与父亲一同回到雁门关。
回到雁门关后,苏烈对苏逸尘说道:“尘儿,此次虽然有惊无险,但你以后切不可再如此莽撞。战场之上,稍有不慎,便会万劫不复。你要记住,作为将领,不仅要有勇气,更要有谋略。”
苏逸尘羞愧地低下头:“父亲教训得是,孩儿以后定当谨慎行事。此次多亏父亲及时救援,否则孩儿和兄弟们就危险了。”
苏烈看着儿子,欣慰地说道:“你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就好。经过此次教训,希望你能更加成熟稳重。我们还要面对更艰巨的战斗,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
经过此战,苏逸尘意识到北狄军队并非想象中那么好对付。他开始更加用心地研究北狄人的战术和习性,同时与军中将士们加紧训练,准备迎接更大的挑战。而此时,远在京都的林婉清听闻苏逸尘出征边关,心中甚是担忧。她每日都会去寺庙为苏逸尘祈福,希望他能平安归来。
在雁门关外,北狄军队吃了败仗后,并未善罢甘休。他们的首领呼韩邪单于召集各部将领,商议如何破敌。一位名叫拓跋雄的将领站出来,说道:“单于,大楚军队坚守雁门关不出,我们强攻怕是难以奏效。不如派人去大楚境内,煽动那些心怀不满的势力,让他们在大楚国内制造混乱,如此一来,大楚军队必然会分心,我们便可趁机破关。”
呼韩邪单于眼中闪过一丝狠厉,他点头道:“此计甚妙。就派你带一队人马,乔装潜入大楚境内,务必办妥此事。若能成功,本单于定有重赏。”
拓跋雄领命而去,心中暗自得意。他觉得这是一个立下大功的好机会,只要能在大楚国内制造出足够的混乱,就能为北狄军队打开进攻的缺口。
与此同时,在大楚皇宫内,楚宣帝也在密切关注着边关战事。他虽然表面上对苏烈父子委以重任,但心中始终对他们有所猜忌。于是,他暗中派了心腹太监前往雁门关,监视苏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