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是一根长约有小半米,但是只有两三指头粗细的...
蜂巢!
苏长浩看到那挂在枝头的细细长长的蜂巢,又瞪眼看着遍布蜂巢上的蜜蜂,不由得吓了一跳:
“黄蜂?”
黄蜂和蜜蜂怎么简单区分?
蜜蜂是采蜜的,采蜜的时候同时传授花粉,所以它们身上往往有着授粉绒毛。
黄蜂黄蜂,黄色的蜂,
你可以看到它有细细长长的身体,还有十分醒目的黄色条纹,
那醒目的黄色代表着一种提示:别惹我,我很危险!
苏长浩遇到的这个蜂巢和常见的黄蜂蜂巢有些不同,
一般常见的黄蜂蜂巢外层看起来像褐色的光滑纸张圆球,要么在土里。
但是眼前挂在树上的蜂巢细细长长,没有外层,看起来就像苏长浩地堡里那一根没什么用的棒球棍。
可怕的是,一只只身材纤细的黄蜂爬满了这一根棒球棍,
它们不断扇动翅膀,发出嗡嗡嗡的、令人头皮发麻的声音。
黄蜂
听见这个感觉不妙的声音,苏长浩就下意识往后退了退几步。
还是离远点好。
这个世界的黄蜂有5000多种,
苏长浩根本分不清眼前的黄蜂是5000种里的哪一种,
但是他知道,黄蜂会扎人。
事实上,黄蜂群的工蜂警戒范围距离巢穴有15~25米,
当人类进入工蜂警戒范围,人类的动作和气味会招致工蜂的注意,
工蜂发现威胁,继而发出聚集信号,
从而引发黄蜂群警惕,甚至发起蜂群攻击。
黄蜂有很强的攻击性,攻击时甚至可追击达100米之远。
而黄蜂和蜜蜂的进攻又不太一样,
蜜蜂扎完人,它的刺就留在人的皮肤上,然后蜜蜂就噶了,堪称叙利亚冲锋,极限一换一,
但是黄蜂就是无情的注射器,扎一针后抽针还能再扎,扎完没准再来一下,几乎没有任何损伤。
关键黄蜂还有毒,
黄蜂的毒素分为溶血毒和神经毒,可引起人肝、肾等脏器的功能衰竭,蜇到人血管上时会有生命之忧。
攻击性强,有毒,而且能持续进攻,
想想就会明白,遇到黄蜂还是敬而远之比较好。
原本在这野外之地,遇到蜂巢本是一件开心的事,
但也要区分是什么蜂巢。
蜜蜂蜂巢,那十有八九是有蜂蜜的。
但是黄蜂不采蜜,它们的蜂巢里有的可能只有蜂宝宝。
综上得出结论:
黄蜂对于荒野求生的人来说基本没有任何下手的性价比。
溜了溜了,
苏长浩惹不起这一窝黄蜂,转身绕道他处。
眼前的丛林蔓藤交错遍布,
苏长浩往前走去,挥舞着手里的柴刀唰唰唰砍出一条路来,
突然的一刻,
苏长浩抬头望向天空,
怎料到,蓦地开始下起雨来。
窸窸窣窣的小雨像雾水一般铺天盖地笼罩了整个世界。
苏长浩抹了抹脸上的雨水,皱着的眉头舒展开来:
“果然下雨了。”
他提前做好了棚子,哪怕下雨天,他也会多少安稳一点。
下雨也有个好处,那就是代表着食物。
雨水会促进丛林植物的生长,从而丰富求生者的食物来源。
不过雨水也有坏处,那就代表着蚊虫毒蝇也要登场了。
目前来说,苏长浩对丛林的蚊虫基本毫无办法,
如何是好,暂时没有头绪。
行走在丛林里,
苏长浩原本还漫不经心,
但是突然之间,草丛中一道身影一晃而过,
苏长浩反应极快,闪电般看向那一片草丛:
“有东西!”
却见像是水管一般的生物急速滑开,试图溜走。
苏长浩一惊:
“蛇!?”
一想到是蛇,苏长浩第一反应就是转身走人。
正常人都不会想着和蛇对着干,不论对面是白素贞还是猪鼻蛇。
可是那一条蛇似乎也不想和苏长浩对着干,
它哧溜溜地逃走,都不带丝毫犹豫。
这就让苏长浩有些好奇了。
因为那一条蛇太大了,大约有两米来长,十分醒目。
眼见长蛇要逃,苏长浩蓦地突然炸起了勇气,
既然你想逃,那我就不客气了。
欺软怕硬的苏长浩抬手挥舞手中的柴刀,准备把这一条蛇给干掉。
蛇是没多少肉的,但是两米长的大蛇除外。
不过这柴刀唰地削断蔓藤和草枝,却没有伤到长蛇分毫,
在这时候,苏长浩才看清这一条蛇的样子。
它的头有些小,有些圆,
身上没有斑斓的花纹,其背部棕色,体后部有不规则的黑色横斑。
根据头部和条纹颜色来初步判定,眼前这一条蛇很可能是无毒蛇类。
出现在苏长浩眼前的是鼠蛇,具体来说是滑鼠蛇。
滑鼠蛇以蟾蜍、蛙类、蜥蜴、鸟卵和鼠类等为食,有时也食蛇类。
它们身体能长到两米来长,是妥妥的大蛇。
虽然是大蛇,但是它动作敏捷,速度并不慢,
哧溜一下,钻进了密密的草丛里,就剩下沙沙远去的声响。
苏长浩用柴刀砍了砍乱七八糟的草丛,无奈地收回了心思,
让它逃了。
想要在丛林里对这些生物动手,着实万分困难。
不过说来,
不知是否有人发现,
怎么丛林里都是这些蛇啊、蝎子啊、松鼠,鸠鸽、最大也就野猪这样的动物。
这丛林中似乎没有大型野兽啊?
在19世纪的时候,有人提出了这么一个观点:
“恒温动物中,同种动物生活在寒冷地方的个体其体积、体重一般较之生活在温暖地方的个体为大。”
这就是著名的伯格曼法则了。
伯格曼法则是什么意思呢。
举个简单例子:
东北虎:生活在远东地区,体重最大的猫科动物,重达350公斤。
苏门答腊虎:生活在印度尼西亚,体重最小的猫科动物,重达120公斤。
这就是神奇的自然现象了。
可以简单理解为:
生活在寒冷地区的恒温动物得胖胖得,才能有脂肪能量来度过寒冬。
生活在高温地区的恒温动物得瘦瘦得,才能有效散热来度过酷暑。
那么,人遵循伯格曼法则吗?
在整体而言,人也遵循伯格曼法则。
生活在高纬度地区,如北欧、西伯利亚等人群平均体型较大。
生活在热带地区人群平均体型较小。
只不过现在人类高度发展,
人类的科技与发展大幅度削弱了对自然气候的依赖,还有营养水平和遗传选择等综合社会影响,伯格曼法则的适用性就没有那么明显。
那么也许有人会疑惑,
亚洲象那么小只,
非洲象那么大只,
这不是不符合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