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双手靠近火焰:“也就是说,匈奴此时还未行成完整体,不仅未打下东胡,西边的月氏反而主动进攻。
再加上大秦由南向北的威胁.....到时候会不会让匈奴一蹶不振,反而让月氏和东胡做大?”
子婴点点头:“你的顾虑是对的,但你却忘了一个强力领导者的作用。”
韩信一愣:“大王的意思是冒顿单于?”
“正是,匈奴有一代雄主冒顿单于,东胡和月氏却没有相应的人物。
所以此次月氏与匈奴间的大战,即便匈奴败退回漠北,一样能压着东胡打。
而且东胡北吃掉,已经不可避免!
咱们要做的就是阻止匈奴势力接触到西域产铁之地,将其死死压制在漠北荒漠内,等大秦再次一统天下后,才是真正回头收拾匈奴的时机。”
韩信听后,不知是不是火焰的映照,眼神变得无比炙热!
“那大王打算如何处置月氏?”
子婴站起身,抓过两串烤的滋滋冒油的羊肉:“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河西之地,乃至西域之地,都是上天赐予大秦的,怎能一直在异族手上!?”
说着,他将其中一串递给韩信:“封狼居胥,禅于姑衍,饮马瀚海,勒石燕然,这是我对你的期望,希望你能完成这几样成就!”
韩信接过子婴递过来的羊肉串,激动的全身颤抖。
“谢大王信任,大王放心,大王剑锋所指,不论刀山火海,亦或龙潭虎穴,臣定一往无前!”
另一边,在等待三天后,月氏使者爱哈皮再次求见萧何。
可韩谈给他的回复却是萧何出差了,南下北地郡调拨粮草。
爱哈皮知道自已又被耍了,只好悻悻北归,禀报武石丹秦国确定无出兵援助之意。
与此同时,子婴韩信率领的三百观战团,也终于抵达战场。
只可惜战场形势与他们预估的有些差距。
印象中两个草原势力争夺地盘,应该是各自骑兵一字摆开,然后冲杀。
可战场上却是月氏人据城而守,一部骑兵在外牵制匈奴,虽然是被压着打,但却是很好的抵御了匈奴人的进攻。
这就是月氏的特点,有筑城习惯,但却过着放牧的生活,种地也有,但不多。
从文明程度上来讲,月氏高出匈奴一个等级,使得月氏人能过上相对稳定的生活。
可月氏的文明程度又没达到中原这种以农耕为主的程度,高不成低不就,很尴尬。
相对稳定优渥的生活条件,使得他们战斗力有所下降,最后被更野蛮,生存环境更恶劣的匈奴人击败。
再看匈奴人,面对并不高大的原九原郡临河县城,却只能弓箭压制外加一窝蜂攻城,一点章法都没有。
三百人躲在一处小山坡顶上,眺望着远处的战场。
“如何?”子婴问道。
韩信沉吟了一会儿,最后下了一个论断:“犹如儿戏!”
“大王,不必看了,短时间内匈奴不可能攻破月氏人的城池,咱们回吧!”
“确定不多看看?”子婴再次问道。
韩信摇摇头:“一眼就能看明白,匈奴人没有攻城能力,月氏人凭借城墙挡住匈奴人完全没有问题,更别说城外还有一支骑兵作为机动力量。
只要双方的兵力没有太多变化,战局至少僵持半年!”
子婴接着问道:“那匈奴要是加派兵力呢?”
韩信再次看向战场:“除非有决定性的兵力优势,至少倍数于月氏人,不然依旧无法攻破城池。”
子婴也看向战场,月氏人加上城外的机动兵马大概五万人,城外攻城的右贤王部也差不多五万人。
这么看来,除非冒顿大军亲自支援......
就在这时,小灰带领着狼群拖着一名高鼻深目的月氏人,丢到子婴跟前。
“秦王饶命,我乃武石丹大王派出的使者.....”
月氏使者被野狼咬的遍体鳞伤,要不是小灰智慧,很可能直接就被撕碎了。
子婴骑在马上俯视着月氏使者:“使者前来所为何事?”
“秦王容禀,此时城内只剩三万多兵马,后方我王在派遣三万援兵后就没再派出过援兵,后继无援啊!
还望秦王看在双方盟约的份上,尽快出兵援助.....”
月氏使者话没说完,就被子婴阻止道:“别说了,大秦没有义务帮助月氏,你回去告诉武石丹,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想要大秦出兵援助,就得拿出诚意,就这样,带下去!”
“秦王,秦王,我还有话没说,秦王......”
月氏使者被赶走后,子婴自顾自说道:“看来月氏王是要对武石丹落井下石了,走吧,此地不宜久留,速速南归!”
三百骑兵前脚刚走,一千在城外机动的月氏骑兵就赶了过来。
细细一看,这些月氏骑兵的战马两边也都挂着绳套,这也是他们为何能在匈奴大军的围攻下,每一次都能逃出生天的法宝。
刚刚那名月氏使者现在已经全身包扎绷带,骑在战马上四处张望:“刚刚就在这个山坡上,他们肯定才离开不久,追!”
与此同时,原本还在匀速南下的三百骑兵,接到了狼群的示警。
韩信眺望后方的烟尘:“没想到月氏人还真派人追击了,大王,要不要留下这支月氏骑兵?”
“没必要,再怎么说,月氏人是咱们的盟友,况且月氏人本就兵力不足,加速离开.....”
随着子婴一声令下,三百骑兵顿时加速撤离。
后方的月氏骑兵眼瞅着就要追上,可眨眼间连尾烟都看不见了。
至于小灰,依旧留在河套平原上壮大自已的狼群....
三天后,三百骑兵南穿黄河踏足河南地,穿过一片隔壁后抵达赵贲驻守的一个义渠部落。
在这里补给并交代赵贲时刻注意对岸匈奴人动向后,这才继续南下回到富平县。
富平县周边的土地受到黄河滋养,不说土地有多肥沃,至少不缺水。
在数万北上老秦人的开垦下,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