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五六年,秋。
黄卫国在父亲的循循善诱下,对学习和生活都有了新的认识。他不再是那个调皮捣蛋、对一切都懵懂无知的“童蒙”了。他开始思考,开始辨别,甚至开始有了自己的坚持。可孩子的成长,总会伴随着一些意想不到的“碰撞”。
这天放学,黄卫国鼻青脸肿地回了家。林素音吓了一跳,赶紧问他怎么回事。黄卫国倔强地抿着嘴,不肯说。黄建国走过来,蹲下身子,轻轻擦去他嘴角的血迹,温和地问道:“卫国,告诉爸爸,谁欺负你了?”
黄卫国这才带着哭腔说:“是李大壮!他……他嘲笑爸爸,说爸爸只会讲故事,是个没用的老师!还说……还说爸爸以前是个骗子!”
黄建国心里一沉。李大壮,正是那位新来的李老师班上的学生。他知道,这背后,恐怕不是简单的孩子间的打闹。他常说:“蒙卦上六爻辞讲‘上六,击蒙,不利为寇,利御寇。’这‘击蒙’,不是用暴力去打击蒙昧,而是要用智慧去破除蒙昧。用拳头让别人闭嘴,那是‘为寇’,不可取。但当别人用谎言攻击你的信念时,要用事实和道理去坚决地‘御寇’。”
他没有责骂黄卫国打架,也没有简单地安慰他。他知道,这是孩子在维护自己心中的“道”,维护父亲的尊严。他要做的,不是压制这份勇气,而是引导它,让它变得更有力量,更有智慧。
“卫国,你打了他,他就不说这些话了吗?”黄建国问道。
黄卫国摇摇头,委屈地说:“他还是说,还说我打人不对。”
“对,打人确实不对。”黄建国点点头,“用拳头去‘击蒙’,就像用石头去砸水面,只会激起更大的波澜,却无法真正地改变什么。这叫‘不利为寇’。真正的‘御寇’,不是用拳头,而是用道理,用事实。你觉得爸爸只会讲故事吗?”
黄卫国立刻摇头:“不!爸爸讲的故事,都是真的!爸爸教我的,都是对的!”
“那好。”黄建国笑了,“既然你觉得爸爸讲的故事好,那我们就让李大壮也来听听。你明天去邀请他,放学后到我们家里来,爸爸给他讲一个更精彩的故事。一个关于‘骗子’的故事。”
黄卫国惊讶地看着父亲,他没想到父亲会提出这样的要求。他有些犹豫,但看到父亲眼中那份坚定的光芒,他最终还是点点头。
第二天,李大壮果然来了。他带着一丝不情愿和好奇,坐在黄卫国旁边。黄建国没有提打架的事,只是泡了一壶清茶,然后开始讲故事。他讲了一个关于“真”与“假”的故事,关于一个看似“骗子”的人,如何用巧妙的伪装和智慧,守护了真正的“宝藏”——那并非金银财宝,而是比生命更重要的信念与真相,最终让所有人都看到了隐藏在表象之下的真实。
故事讲得很精彩,李大壮听得入了迷。他发现,黄卫国的爸爸讲的故事,确实比学校里那些老师讲的枯燥多了。故事里没有大道理,却处处是道理。故事讲完,黄建国又拿出那个鲁班锁,让李大壮和黄卫国一起玩。两个孩子在玩耍中,渐渐忘记了之前的不快。
李大壮走后,黄建国对黄卫国说:“你看,用道理去‘御寇’,是不是比用拳头更有力量?真正的‘击蒙’,不是要打倒对方,而是要让对方自己看到蒙昧,自己去破除蒙昧。”
黄卫国似懂非懂,但他知道,父亲又给他上了一堂重要的课。他知道,父亲的智慧,远比他想象的要深远。而那位李老师,黄建国对她的警惕,也提到了最高。他知道,有些“蒙昧”,需要更深层次的“击破”。
夜深了,黄建国在手稿上,在“击蒙”的爻辞旁,写下了新的批注:“蒙之终,击之始。不利为寇,利御寇。御者,以道也,以真也。蒙尽,则德育果行。”
他知道,对黄卫国的“蒙昧期”教育,至此算是完整了。从行为到思想,他都进行了正确的引导。而未来,黄卫国将带着这份“果行育德”的智慧,去面对更广阔的世界,去“御”那些更深层次的“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