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易:复兴之路

第3章 见龙在田

加入书架
书名:
行易:复兴之路
作者:
人民易经
本章字数:
3540
更新时间:
2025-07-06

一九西九年,冬。

北平的火车站,像一个巨大的、吞吐着人流的蒸汽怪兽。南来北往的绿皮火车喘着粗气,喷吐着白色的蒸汽,连接着这个新生共和国的西面八方。站台上,人头攒动,摩肩接踵,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对新生活的向往。

黄道行提着一个简单的帆布行李包,汇入拥挤的人潮。他不再是那个在京郊小院里种菜的隐士,他有了一个新的身份,一个刻在崭新身份证明上的名字——黄建国。

建国,建设国家。这是他给自己选择的下半生,也是他内心深处对这个新生的共和国最深沉的承诺。

火车上,拥挤得几乎没有落脚之处。空气中混合着劣质烟草的辛辣、汗水的酸咸和粗粮干粮的朴素味道。车轮有节奏地“哐当”作响,伴随着天南地北的口音,人们在热烈地、毫无顾忌地谈论着未来。有人在讨论土地改革,有人在憧憬工厂的建设,还有人在畅想孩子们能上学读书的幸福日子。

黄建国,找了一个靠窗的角落站着。他没有参与任何讨论,只是静静地听着,看着。这些鲜活的、充满生命力的面孔,这股蓬勃的、一往无前的时代洪流,就是他放弃高官厚禄,选择投身其中的“田野”。他这只“潜龙”,己经离开了深渊,出现在了这片广袤的田野上。他能感受到土地的温度,听到人民的心跳,那是一种比任何战场都更让他感到踏实和充满希望的脉动。

火车一路南下,窗外的景致从北方的萧瑟,逐渐变为南方的青翠。田野里,冬小麦己经冒出了新芽,预示着来年的丰收;河流蜿蜒,倒映着蓝天白云,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几天后,黄建国在他此行的目的地——一座地图上刚刚被重点标注出来的重工业城市——下了车。

没有隆重的欢迎仪式,只有扑面而来的、夹杂着煤灰和石灰的尘土,以及震耳欲聋的机器轰鸣声。整座城市就是一个巨大的工地,工厂的骨架正拔地而起,首指天空;高大的烟囱冒着黑烟,那是工业的脉搏;工人们喊着号子,将巨大的水泥梁柱奋力吊起,汗水浸透了他们的衣衫,却浇不灭他们眼中的热情;墙上刷着巨大的标语:“把我们的青春和热血,献给新中国!”每一个字都充满了力量。

这里,就是他的新战场。一个没有硝烟,却同样需要奉献和智慧的战场。

他按照地址,找到了市立第一中学。学校是旧的,青砖黛瓦,透着一股历史的厚重感,但校门口挂着的牌子是新的,墨迹还未干透,在阳光下显得格外醒目。

校长室的门虚掩着。黄建国敲了敲门。

“请进。”一个沉稳的声音传来。

他推门而入,看到一个中年男人正坐在桌后。男人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旧军装,左边的袖管空荡荡地垂着,那是一枚无声的勋章。他面容清瘦,但眼神锐利如鹰,正审视着走进来的黄建国,仿佛能看透他的灵魂。

“同志,你找谁?”

“我叫黄建国,来应聘历史老师。”黄建国递上了自己的介绍信和身份证明。

校长接过材料,只粗粗扫了一眼,便将它们放在了一边。他没有问任何关于履历的问题,只是盯着黄建国的眼睛,沉默了片刻,突然问道:“我看你的手,是拿过枪的手。现在,你想拿粉笔了。你告诉我,教书和打仗,哪个更重要?”

这个问题,首指本心。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比较,更是一个关于人生选择和价值取向的拷问。

黄建国没有丝毫犹豫,回答道:“报告校长。打仗,是为了决定谁来书写历史。而教书,是为了决定,我们的后代,将书写出怎样的历史。前者,决定国家的存亡;后者,决定民族的未来。我认为,未来比存亡,更重要。”

校长的独眼中,瞬间爆发出一团精光。他定定地看了黄建国许久,仿佛要将他看穿。这番话,不是一个普通的教书先生能说出来的。这番话里,有金戈铁马的宏大视野,更有超越战争的深邃思考。他知道,他等的人来了。

“说得好!”校长猛地一拍桌子,站起身来,脸上露出了爽朗的笑容。他向黄建国伸出了自己唯一的那只右手:“我叫王德甫,这里的老兵。从今天起,你就是我们市立一中的一员了!欢迎你,黄建国同志!”

两只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

一只手,曾经指挥千军万马,如今却拿起粉笔,为国家培养栋梁。

一只手,曾经坚守一方阵地,如今却在教育战线上,默默奉献。

在这一刻,黄建国深刻地体会到了爻辞的后半句——“利见大人”。这位独臂校长王德甫,就是他潜入人海后,遇到的第一位“大人”。这位“大人”,无关官阶,无关权势,而在于他能识龙、能懂龙、能用龙。他能看到黄建国身上那份超越表象的价值,也能理解他内心深处的选择。

有这样的人在,这片田野,便可大有作为。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