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易:复兴之路

第4章 夕惕若厉

加入书架
书名:
行易:复兴之路
作者:
人民易经
本章字数:
3358
更新时间:
2025-07-06

一九五零年,春。

黄建国很快在市立一中站稳了脚跟。他的历史课,成了全校的传奇。

他从不照本宣科。讲楚汉相争,他会用粉笔末和茶杯,在讲台上摆出两军的阵型,推演垓下之围的每一个细节,仿佛自己就是运筹帷幄的将军;讲到近代百年屈辱史,他更是会用亲历者的视角,讲述那些在战火中不屈的灵魂和可歌可泣的故事,好几次,连他自己都红了眼眶,底下的学生们更是一片抽泣,教室里弥漫着一种沉重而又激昂的氛围。他的课,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精神的洗礼。

白天的黄建国,是一位温和、博学、深受学生爱戴的师长。他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将全部心血都倾注在教学上。他会耐心解答学生的每一个疑问,会弯下腰倾听他们的心声,甚至会利用课余时间,帮助那些家庭困难的学生。这,便是爻辞中的“终日乾乾”——君子终日里勤奋不辍,自强不息。

然而,当夜幕降临,当整座城市和校园都沉入梦乡,另一面的黄建国,才真正“苏醒”。

他会坐在那盏昏黄的台灯下,雷打不动地做两件事。

第一件事,是复盘。

他会像在战场上复盘一次战斗那样,仔细地复盘自己白天的每一句话,每一个举动。今天在课堂上,有没有哪句话说得过了火?在和同事的交谈中,有没有无意间流露出不该有的信息?有没有人,在用特别的眼光观察自己?他像一只警惕的豹子,审视着自己留下的每一个“脚印”,确保它们清晰、无害,符合一个普通历史老师的身份,不会引来任何不必要的麻烦。他知道,在这个特殊的年代,任何一点疏忽,都可能带来无法挽回的后果。

第二件事,是批注。

他会摊开那本从北平带来的《易经》手稿,用极小的字,在书页的空白处,写下自己的心得和观察。这些批注,一部分是对《易经》义理的感悟,他会思考“天行健”的深意,会琢磨“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实践;另一部分,则是用一套只有他自己能懂的密码,记录着一些关键的信息——城里来了哪些需要注意的人物,工厂区新添了哪些重要的设备,邻居家的男人,为什么总是在深夜才归家……他用这种方式,保持着一名战士的高度警觉。白天的温和谦逊,是为了更好地融入环境;而夜晚的警惕审慎,则是为了在任何可能的危机中,保全自己,保全那个比他生命更重要的秘密。

这,便是“夕惕若厉,无咎”。夜晚,他保持着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般的警惕,不是因为恐惧,而是为了一种更高的责任。只有这样,才能“没有灾祸”,才能长久地潜伏下去,等待着秘密揭开的那一天。

一天深夜,他正在灯下批注,窗外传来一阵极轻微的、非同寻常的响动。

黄建国握着笔的手,瞬间停在了半空。他的耳朵像雷达一样,捕捉着外界的一切信息。是风吹过树叶的声音吗?不是。风声是连续的,而这声音是断续的。是野猫跳上墙头吗?也不是。猫的动作再轻,也会有爪子抓挠的细微声响。

那是一种……金属摩擦的声音,极轻,极快,一闪即逝,仿佛是有人用指甲轻轻划过玻璃,又像是某种精密机械的微弱转动。

他的身体瞬间进入战斗状态,肌肉紧绷,呼吸放缓,眼神变得锐利如刀。他不动声色地将桌上的一支钢笔,握在了掌心,笔尖对准了门口的方向。这支钢笔,是他从战场上带回来的,笔身冰凉,却能给他带来一丝熟悉的安全感。

他静静地等待着,像一个最有耐心的猎手,等待着猎物露出破绽。

一分钟,两分钟……

窗外,再没有任何声响,仿佛刚才的一切只是幻觉。但黄建国知道,那不是幻觉。他的首觉,在战场上救了他无数次,他从不怀疑。

又过了良久,他才缓缓地松开紧握的钢笔,但内心的警报,却提到了最高级。他走到窗边,从窗帘的缝隙中,悄悄向外望去。街道上空无一人,只有一盏昏暗的路灯,在寒风中摇曳。路灯的光晕下,几片枯叶被风卷起,打着旋儿落在地上。

一切,都显得那么正常。

但也正因为这份“正常”,才显得更加“不正常”。黄建国知道,真正的危险,往往隐藏在最平静的表象之下。

黄建国没有回到书桌前,而是熄了灯,和衣躺在床上。那一夜,他没有合眼,脑海里反复推演着各种可能性。是敌是友?是试探还是警告?他不知道。但他知道,从这一夜起,他必须更加的小心,更加的警惕。因为,黑暗中,己经有了一双眼睛,盯上了他,而他,必须做好万全的准备。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