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五一年,秋。
钢铁厂的参观学习临近尾声,厂长执意要招待师生们,在食堂吃一顿简单的便饭。
饭桌上,气氛热烈到了极点。空气中弥漫着饭菜的香气和人们高昂的情绪。
工厂的干部们,因为连破生产记录,一个个都显得意气风发,频频举杯,嗓门洪亮,话语里充满了自豪和一种不容置疑的亢奋。他们的脸上挂满了笑容,眼中闪烁着胜利的光芒。
“我们今年的产量,翻了一番!明年,我们还要再翻一番!”一位副厂长拍着胸脯,大声说道,声音几乎盖过了食堂里的所有喧嚣,“就没有我们工人阶级办不到的事!”
“没错!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另一个人附和道,举起手中的酒杯一饮而尽,“那些外国专家,说我们建这么一个厂,至少要十年。你看看,我们两年就建成了!事实证明,他们的技术,也没什么了不起!”
学生们听得热血沸腾,满脸通红,眼神里全是崇拜。他们被这种冲天的革命豪情,深深地感染了,仿佛自己也置身于那股建设的洪流之中。
然而,坐在角落里的黄建国,却微微地皱起了眉头。他没有参与到那份狂热中去,只是静静地观察着。
他从这种高昂的乐观情绪中,嗅到了一丝隐忧。他看到,在追求“献礼”、追求“放卫星”的过程中,一些人己经开始罔顾客观规律,盲目追求速度和数量,而忽视了质量和长远发展。他看到,在赞美和光环之下,一些人己经开始滋生出骄傲自满、脱离群众的倾向,仿佛胜利是理所当然,困难不复存在。
这,就是“亢龙有悔”。飞得太高,达到了极限,再一味地向上,必然会招致悔恨。胜利,最容易让人头脑发昏。“飞龙在天”的伟大功绩,往往也伴随着“亢龙有悔”的隐患。
参观结束后,返回学校的路上,黄建国与校长王德甫并肩而行。夕阳将他们的身影拉得很长,也拉得很沉。
“校长,今天的参观,学生们收获很大啊。”黄建国平静地说,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深意。
“是啊,”王德甫也感慨道,脸上还带着参观时的兴奋,“工人们的热情,真是让人感动。这就是我们新中国的力量!”
黄建国沉默了片刻,低声说道:“热情高是好事。不过,我有点担心。我怕,过犹不及啊。”
他将自己在饭桌上的所见所闻,以及自己的忧虑,向王德甫和盘托出。他没有首接批评,而是用一种客观而又充满智慧的方式,分析了潜在的风险。
“打仗的时候,被胜利冲昏头脑的将军,最容易被敌人打埋伏。搞建设,也是一个道理。”他语重心长地说,“我们的底子还很薄,更应该实事求是,更应该如履薄冰。万万不可骄傲自满,急于求成,否则,一旦出现问题,后果不堪设想。”
王德甫的脚步,慢了下来。他也是经历过大风大浪的人,立刻就听懂了黄建国话里的分量。最初的激动和兴奋,渐渐冷却,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深沉的思索。他回想起自己当年在战场上,也曾因为轻敌而付出过惨痛的代价。
“建国,你说得对。”他表情严肃,点了点头,“你的这个提醒,非常及时。这个苗头,必须遏制。我会找机会,向市委反映这个情况。”
这次谈话,也让黄建国更加坚定了自己当初“潜龙勿用”的选择,是何其的正确。他深刻地认识到,比打胜仗更难的,是在胜利面前,保持谦逊和理智。国家是“飞龙”,而他,是“潜龙”。“潜龙”的职责,不仅仅是培育“小龙”,更重要的,是在适当的时候,提醒“飞龙”,不要飞得太高,不要忘了来时的路,不要重蹈历史的覆辙。
他望着远方的夕阳,心静如水。他知道,自己选择的这条路,是孤独的,但却是一条对这个国家、对这个民族,真正负责的道路。他愿意做那个在盛世中保持清醒的“逆耳忠言者”,只为那条腾飞的巨龙,能够飞得更稳,飞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