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成灾年小豆丁,我靠美食养全家

第五十八章:明目豆沙包与书声朗朗

加入书架
书名:
穿成灾年小豆丁,我靠美食养全家
作者:
来点榴莲
本章字数:
5338
更新时间:
2025-07-07

姜石和姜林入学己有半月。清河镇“松涛斋”的规矩和琅琅书声,渐渐融入了两个半大孩子的日常。

姜林如鱼得水。他天生好动,精力旺盛,学堂里需要正襟危坐、大声诵读的规矩起初让他憋得难受,但新鲜的知识和一群年龄相仿的伙伴很快吸引了他。他记性不错,背书是强项,虽然字写得像蚯蚓爬,但胜在声音洪亮,常被周夫子拎出来领读。放学路上,他总是叽叽喳喳地向姜山或来接他们的孙巧兰描述:“今天夫子讲了‘昔孟母,择邻处’,孟子的娘亲为了他读书搬了三次家呢!”“同窗王二狗带了肉饼,可香了,分了我一半!”“大哥,我写的‘人’字,夫子说有点样子了!”小脸上洋溢着被知识浸润的兴奋和对新世界的探索欲。

相比之下,姜石就显得有些蔫蔫的。他性格内敛安静,骤然面对陌生的环境和严格的作息,以及需要长时间集中精神的课业,让他倍感吃力。他记诵不如姜林快,写字更是慢腾腾,常常是别人都写完了,他还在努力描红。那份最初的不情愿和怯意,并未完全消散,反而化作了课堂上的沉默和回家后的一丝疲惫。赵秀兰和孙巧兰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只能加倍温柔地照顾他的饮食起居。

这天傍晚,姜林照例是蹦跳着跑进院子,嘴里还大声背着刚学的《千字文》:“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可一进门,他就习惯性地揉了揉眼睛,抱怨道:“娘,大嫂,我眼睛有点酸酸的,看东西有点糊糊的。”旁边跟着的姜石,虽然没说话,但也下意识地抬手揉了揉发涩的眼眶,小脸上带着不易察觉的倦怠。

正帮着赵秀兰在灶房准备晚饭的岁岁,耳朵尖得很,立刻捕捉到了哥哥们的声音。她哒哒哒跑出来,乌溜溜的大眼睛仔细看了看姜林又看看姜石,小鼻子还习惯性地嗅了嗅,仿佛能闻出“眼睛疲劳”的味道。她想起华爷爷前两天的话:“小孩子读书费眼,易肝火旺,需清肝明目。枸杞、菊花、决明子都是好东西,泡茶、煮粥皆可。”

“林子哥哥,石头哥哥,读书辛苦啦!”岁岁像个小大人似的招呼着,转身就钻回了灶房,小脑瓜飞速转动起来。

晚饭是简单的杂粮粥和烙饼。饭后,岁岁没有像往常一样缠着华爷爷去认草药,而是拉着孙巧兰,神神秘秘地说:“大嫂嫂,岁岁想给哥哥们做个‘亮眼睛’的点心!明天早上吃!”

孙巧兰看着岁岁亮晶晶充满干劲的眼睛,笑着应允:“好呀,岁岁想做什么?大嫂帮你。”

“做豆沙包!”岁岁脆生生地回答,但随即又补充道,“不过,岁岁想加一点‘小秘密’进去!”

她蹬蹬蹬跑到自己存放“宝贝”的小柜子前,拿出一个小布包,里面是她之前跟着华爷爷在后山采摘、小心晒干的野菊花,还有一小包姜山从镇上药铺买回来的、色泽红艳的枸杞子。这正是华爷爷提到的清肝明目的好物!

“用这个?”孙巧兰看着这两样东西,有些迟疑,“菊花和枸杞泡茶喝是好的,放在豆沙包里…能好吃吗?”

“能的能的!”岁岁信心满满,“华爷爷说,食物就是药!岁岁要把‘药’变得香香甜甜,让哥哥们爱吃!”

说干就干。岁岁指挥,孙巧兰动手。

处理“小秘密”:孙巧兰按照岁岁的“指示”,取一小撮干野菊花,用开水快速烫过,去掉可能的微涩味,再细细切碎成末。枸杞子也用温水略泡软。

熬制红豆沙: 这是孙巧兰的拿手活。精选的红小豆提前泡发,小火慢熬至软烂开花,滤去豆皮,剩下的豆沙倒入锅中,加入适量的红糖,岁岁坚持要比平时少放一点糖,“华爷爷说太甜也上火”,用锅铲耐心地翻炒。待豆沙变得油润粘稠,散发出甜蜜的焦香时,岁岁赶紧喊停:“大嫂嫂,可以加‘小秘密’啦!”

融合点睛:将切碎的菊花末和泡软的枸杞子倒入温热的豆沙中,迅速搅拌均匀。菊花的清香和枸杞的微甜果香,瞬间融入了醇厚的豆沙甜香里,形成一种独特而和谐的芬芳。

发面做包: 孙巧兰揉好加了老面的白面团,放在温暖处醒发。待面团膨胀如棉絮,便揉匀排气,分成均匀的小剂子。她擀皮,岁岁就踮着脚,用小勺子把混合了菊花枸杞的豆沙馅小心翼翼地填进去。岁岁包得不算太好看,有些歪歪扭扭,但每一个都鼓鼓囊囊,透着馅料的色泽。

上笼蒸制:包好的豆沙包被整齐地码放在铺了湿笼布的蒸屉上,盖上锅盖。灶膛里柴火噼啪作响,水汽氤氲而上,带着红豆的甜、菊的幽、枸杞的果香,弥漫了整个灶房,甚至飘到了院子里。

第二天清晨,当姜石和姜林洗漱完毕,准备背上书包去学堂时,迎接他们的是一笼屉刚出锅、白白胖胖、散发着独特香气的豆沙包。

“哇!好香啊!今天的豆沙包不一样!”姜林第一个叫起来,用力吸着鼻子。

姜石也忍不住多看了几眼,疲惫的小脸上露出一丝好奇。

赵秀兰给每人盛了碗小米粥,又各夹了一个热气腾腾的豆沙包:“快尝尝,这是岁岁特意为你们读书辛苦做的‘明目豆沙包’!”

“明目?”姜林咬了一大口,软糯的面皮包裹着温润甜香的豆沙,那豆沙里似乎藏着细小的颗粒(菊花碎),还有甜甜软软的小果子(枸杞),口感层次丰富极了。“好吃!真好吃!岁岁真厉害!”他一边嚼一边含糊不清地夸赞。

姜石小口小口地咬着。豆沙的甜度恰到好处,菊花的微香很好地中和了可能存在的甜腻,枸杞的甜软带来惊喜。一股温润的感觉从口中蔓延开来,似乎连带着因早起和读书带来的那点昏沉感都消散了一些,眼睛也觉得舒服了些。他抬起头,对着正眼巴巴看着他们的岁岁,露出了一个浅浅的、却十分真实的笑容:“嗯…好吃,谢谢岁岁。”

岁岁开心地拍着小手:“哥哥们多吃点!吃了眼睛亮亮,读书棒棒!华爷爷说菊花和枸杞是亮眼睛的小帮手!”

姜山也拿起一个尝了尝,眼中满是惊喜和赞赏:“岁岁这心思真是巧!这豆沙包不仅好吃,吃了确实觉得头脑都清爽了几分。咱们家的小厨娘,快成小药膳师了!”他转头对两个弟弟说,“看到没?你们在学堂用功读书,岁岁在家用‘好吃的’支持你们呢!”

姜林用力点头,三两口吃完包子,抓起书包:“走啦走啦,今天我要把字写得更好看!”仿佛那豆沙包真的给了他额外的力气和清晰的目光。

姜石也默默加快了喝粥的速度,小脸上的阴霾似乎被这带着“药香”的甜暖彻底驱散了。他背上书包,轻轻拉了拉姜山的衣角:“大哥,走吧。”

晨光中,兄弟三人再次踏上通往镇上的路。姜林的嘴里似乎还在回味豆沙包的香甜,脚步轻快。姜石安静地跟在旁边,但眼神里多了几分安定和期待。姜山看着两个弟弟,心中温暖而踏实。岁岁用她独特的方式,在烟火灶台间,为这个家熬煮着滋养身心、凝聚亲情的“良药”。

而在姜家小院的灶房门口,岁岁依偎在赵秀兰身边,看着哥哥们远去的背影,小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她的“美食养家”之路,因为融入了对家人的细致观察和华爷爷的医理智慧,正绽放出更加温暖而明亮的光芒。她知道,只要家人需要,她的下一道“药膳美食”,己经在酝酿中了。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