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成灾年小豆丁,我靠美食养全家

第六十三章:作坊初成与金玉满堂

加入书架
书名:
穿成灾年小豆丁,我靠美食养全家
作者:
来点榴莲
本章字数:
7270
更新时间:
2025-07-07

沈钧的预付款如同一剂强心针,注入了姜家。在里正和村民们的热情帮助下,姜家很快在村东头靠近溪流、地势平坦开阔的地方,选定了一处闲置的旧院落作为作坊基地。这院子原本属于一户搬去县城的乡绅,虽有些破败,但屋舍高大,框架结实,院落宽敞,稍加修缮改造,便是极好的场地。

整个靠山村都仿佛被姜家的动静点燃了。姜大柱带着几个交好的壮劳力,负责拆除危墙、加固房梁、平整地面,叮叮当当的敲打声和号子声不绝于耳。赵秀兰和孙巧兰则忙着规划内部布局:哪里砌大灶、哪里安放新定做的大蒸笼和烤炉,沈钧介绍的铁匠手艺精湛、哪里做清洗区、哪里做原料存放和半成品加工区、哪里是最后的成型包装区…一切都围绕着“干净、有序、高效”的原则。姜山则成了总调度,拿着简易的图纸,指挥若定,与工匠沟通细节,核算每一笔支出,沈钧预付的资金在他手中精打细算,每一文都花在刀刃上。

岁岁成了最勤快的“小监工”。她迈着小短腿,在尘土飞扬却热火朝天的工地上跑来跑去,小脸蛋上蹭得灰一道白一道。

看到工匠伯伯们砌灶台,她会奶声奶气地提醒:“伯伯!灶膛要大一点!岁岁要蒸好多好多糕糕!”

看到新运来的巨大蒸笼,她会惊奇地围着转圈:“哇!好大的蒸笼!能装下两个岁岁啦!”

看到娘亲和大嫂规划清洗区,她会认真地建议:“娘!这里要放好多好多木盆!水要清清的!洗果果草草才干净!”

她的童言童语常常逗得大人们哈哈大笑,但也无形中提醒着大家卫生的重要性。华爷爷也时常过来看看,偶尔指点一下通风、采光或药材存放的注意事项。

在全村人的瞩目和帮助下,不到两个月,原本破败的院落焕然一新。高大的院墙重新砌好,刷上了白灰;宽敞的屋顶换了新瓦,阳光透过明亮的窗户洒进来;地面铺着平整的青石板,便于清扫;几口崭新的大灶、一排巨大的蒸笼、一个改良的、能同时烤制多层点心的土烤炉,还有石磨、案板、清洗池等一应设施,井然有序地安置在规划好的区域内。空气中仿佛己经弥漫起未来点心的香甜。

作坊落成那日,姜家按照村里的习俗,在院门口摆了简单的上梁酒,请了帮忙的乡亲们。看着这气派又实用的新作坊,村民们眼中充满了羡慕和期待——这意味着,村里将会有更多的人有机会来这里做工,赚取一份稳定的收入了。

就在作坊紧锣密鼓筹备开张之际,一个意外的“难题”摆在了岁岁面前,却也成了她灵感迸发的契机。

随着孙巧兰的肚子渐渐显怀,姜家和赵秀兰娘家的亲戚、以及镇上交好的街坊,都陆续送来了贺礼。其中,赵秀兰的娘家兄弟送来了一大袋新收的、颗粒的黄小米和一小袋金灿灿的玉米面。这在靠山村不算特别稀罕,但胜在新鲜实在。

“小米养人,玉米面也香甜,正好给巧兰熬粥蒸馍馍。”赵秀兰高兴地收下。

岁岁却看着那金灿灿的玉米面和黄澄澄的小米,小脑袋瓜又开始转动了。她想起华爷爷说过:“五谷为养,小米玉米皆健脾益气,色泽金黄,更应脾胃之气。” 又想起沈东家提过,希望有更多不同风味、寓意吉祥的点心。

“娘!岁岁不想光熬粥!”岁岁拉住赵秀兰的衣角,大眼睛亮晶晶的,“岁岁要用小米和玉米面,做一种新的糕!金黄金黄的,像…像金子一样!给大嫂吃,也给铺子卖,还要送给沈伯伯尝!名字岁岁都想好啦,叫‘金玉满堂糕’!”

“金玉满堂?”赵秀兰被这吉利的名字逗笑了,“听着就喜庆!可这小米和玉米面做糕…能好吃吗?会不会太粗粝?”

“能的能的!”岁岁信心十足,“岁岁有办法让它变得软软香香的!”

岁岁的“办法”,就是她日益精进的“药食同源”理解力和对食材的奇妙调和能力。

她让父亲帮忙,将小米和玉米面分别用新作坊的石磨细细研磨了好几遍,得到极其细腻的粉末,最大程度减少粗糙感。

她选择了同样金黄、口感软糯、自带甜香的南瓜!将南瓜蒸熟捣成泥,作为天然的粘合剂和甜味剂,还能增加度和金黄的色泽。

加入少量糯米粉增加粘性,又加入少量普通面粉稳定结构。为了提升风味和营养,她还加入了少量炒香碾碎的核桃碎和红枣碎去核切丁。

用温热的牛奶,这在村里可是稀罕物,姜山特意从镇上买回一小罐,代替清水来调和面糊,增加奶香和细腻度。最后加入少量蜂蜜和一点点姜汁,华爷爷说孕妇少量食用姜可暖胃,增加风味层次。

将混合均匀、呈现出金黄色泽的面糊倒入刷了薄油的模具中,放入新作坊那巨大的蒸笼里,用中火耐心蒸制。岁岁全程守在一旁,小鼻子嗅着蒸汽的变化,指挥着烧火的姜大柱调整火力。

随着蒸腾的热气,一股混合着南瓜的甜糯、小米玉米的谷物焦香、核桃红枣的坚果甜香以及淡淡奶香的独特气息,弥漫了整个新作坊,甚至飘到了院外,引得路过的村民都忍不住驻足张望。

时辰到,熄火开盖!只见模具中,一块块方方正正、色泽金黄、如同金砖般的糕点安静地躺在那里,表面光滑细腻,散发着温暖而富足的气息。

岁岁迫不及待地用小刀切下一小块。糕体细腻绵软,带着南瓜的,丝毫没有预想中的粗粝感。入口是浓郁的谷物香甜,南瓜的软糯清甜完美融合了小米玉米的本味,核桃碎的香脆和红枣丁的甜蜜带来惊喜的咀嚼感,淡淡的奶香和蜂蜜的余韵萦绕舌尖,那一丝若有若无的姜汁暖意,恰到好处地提升了整体的风味,丝毫不显突兀。

“成了!爹!娘!大哥大嫂!岁岁成功了!”岁岁举着那块金灿灿的糕点,兴奋地小脸通红。

全家人围拢过来,品尝之后,无不惊叹!

“天爷!这…这真是小米玉米面做的?比白面糕还细软香甜!”赵秀兰难以置信。

“好吃!又香又甜还不腻!这金灿灿的样子,看着就喜庆富贵!”姜大柱赞不绝口。

“岁岁,你这心思,真是绝了!”姜山看着妹妹,满眼骄傲,“‘金玉满堂’,名不虚传!”

孙巧兰更是连吃了两块:“嗯!胃里暖暖的,舒服!岁岁真棒!”

新作坊的开张吉日选定。姜家没有大肆铺张,只在作坊门口贴了红纸,挂了鞭炮。但闻讯而来的街坊和村里可能来做工的人,早己将门口围得水泄不通。

姜山站在新作坊明亮宽敞的门口,看着崭新的设施和一张张充满期待的脸庞,心中感慨万千。他清了清嗓子,朗声道:

“各位乡亲父老!今日,我们姜记糕点作坊,正式开张了!”

鞭炮噼里啪啦响起,掌声和欢呼声随之而来。

“这作坊能建成,离不开沈东家的鼎力相助,更离不开咱们全村老少的帮衬!姜山在此谢过大家!”姜山深深一揖。

“从今日起,作坊需要人手,我们会优先从村里招募勤快、干净的婶子大娘和手脚麻利的后生!工钱按件计,当日结算!具体章程,稍后会在作坊门口张贴,有意者皆可报名!”

这话一出,人群更是沸腾了!这意味着实实在在的生计!

“另外,”姜山话锋一转,脸上带着自豪的笑意,“值此开张大吉,我们姜记,也借着这‘金玉满堂’的好彩头,推出岁岁姑娘新研发的点心——‘金玉满堂糕’!此糕取新鲜小米、玉米之精华,佐以南瓜、核桃、红枣等物,由岁岁精心调配而成,寓意富贵吉祥,福泽满堂!今日到场的乡亲,每人可免费品尝一小块!也请大家多多品评指教!”

话音落下,孙巧兰和赵秀兰便端出几大盘切好的、金灿灿的“金玉满堂糕”。那的色泽和扑鼻的香气,瞬间征服了所有人!

“哎呀!真好看!像金子!”

“香!真香!从来没闻过这么香的粗粮味儿!”

“唔…好吃!软乎乎的,又香又甜!”

“这真是小米玉米做的?神了!”

“岁岁姑娘真是小神仙下凡啊!”

赞叹声此起彼伏。免费品尝变成了火爆的抢购预订单。人人都想把这寓意吉祥、美味又实在的新糕点带回家,或自己享用,或走亲访友。

与此同时,姜山早己精心打包好一大盒“金玉满堂糕”,附上岁岁口述、他执笔的简单说明,托醉仙楼的管事快马加鞭送往县城。

几天后,醉仙楼管事再次登门,这次带来的不仅是当月的货款,还有沈东家热情洋溢的回信和一封新的、数量惊人的订单!

“...‘金玉满堂糕’色、香、味、意俱佳!甫一推出,便成席上珍品,尤得女眷及长者喜爱!其以粗粮精作,化平凡为神奇,更兼‘金玉满堂’之吉兆,实乃点睛之笔!沈某己将此糕定为醉仙楼‘福寿安康宴’之必备点心!订单随信附上,望姜老板、岁岁姑娘全力供应!...另,府城有贵客尝过此糕,亦赞不绝口,询价欲购。待贵作坊产能稳固,此糕或可成为叩开府城之门砖!...”

新作坊里,蒸笼热气腾腾,烤炉香气西溢,新招募的几位村妇在赵秀兰的带领下,有条不紊地忙碌着,清洗、拣选、研磨、和面…岁岁穿梭其中,小脸上洋溢着专注和快乐,不时指点着:“王婶婶,玉米面要再细一点!”“李奶奶,南瓜泥要晾凉再用哦!”

姜山站在作坊门口,看着里面忙碌而充满希望的场景,听着铜钱落入新置办的、更大的钱箱里那清脆悦耳的声响,再看向远处自家小院升起的炊烟,心中一片滚烫。作坊的建成,不仅仅意味着产能的提升和收入的增加,它更是一个象征——象征着姜家彻底摆脱了灾年的阴影,在岁岁用美食铺就的道路上,真正扎下了深根,开出了繁花,结出了名为“希望”与“富足”的金玉之果。而岁岁的奇思妙想,如同永不枯竭的甘泉,正源源不断地滋养着这个家,也滋养着整个靠山村。未来的路,在食物的芬芳中,铺展得愈发宽广明亮。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