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风云:我的皇子改造计划

第三十九章:人口爆炸

加入书架
书名:
道光风云:我的皇子改造计划
作者:
乱魂阿飞
本章字数:
4324
更新时间:
2025-07-06

不一会儿阿福就走了出来,手里提着一盒蒲包肉。

“少爷,我们带的吃也的不多,我找来找去,也只有这个适合下酒了。”

阿福拿出食盒,小心翼翼的把盒盖打开,放在陆昭面前。

锅中冒着热气,热汤翻滚,一张简易的木板桌前,几人围成一个圈坐了下来。

虽然没有精致的烹饪手法,但是却远离市井喧闹,推杯换盏之间几人仿佛成了多年的好友。

“陆少爷,喝汤,这可是原汁原味的鲥鱼汤。”

船老大非常热情的盛了一碗汤,递了过来。

陆昭也没有客气,刚伸手接过碗,就有一股浓厚的香味扑鼻而来。

“嗯……这鱼果然是不错,汤鲜肉美。”陆昭喝了一口鱼汤,不住的点头称赞。

伙计望着陆昭,苦笑了一下,说:

“陆少爷,您生在富人家庭,吃过的山珍海味自然很多。今天难得吃一次这简单的午餐,可我们天天都是这样过来的。”

陆昭愣住了,他不知道伙计为什么会这样说,难道是在暗示他生活在底层的人士都是这么艰难?

据陆昭所知,清朝经历了康雍乾盛世,到了嘉庆、道光这对父子执政时,清朝的人口呈爆炸式增长。

明朝末期时全国总人口大概六千万左右,一百多年后,到了道光年间,清朝总人口己经达到了恐怖的4亿多人了。

但是陆昭穿越过来的时代是道光初年,那个时候人口还没达到4亿,大概是在3亿多点。

清朝自从康熙平定三藩之乱以后,近140年都没发生过大的边患之乱。

社会一首处于长时间的和平时期,中原地区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战争,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农业生产持续发展。

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对黄河、淮河的治理也减少了水患,保障了主要产粮区的稳定。

加上康熙皇帝曾经定下的祖训叫“永不加赋”,后又经雍正皇帝的赋税改革——摊丁入亩。

雍正时期推行的“摊丁入亩”政策,废除人头税,将丁银(按人口征收的税)摊入田赋中,按土地面积征税。

此举减轻了贫苦百姓的负担,消除了因人口增加而纳税的顾虑,极大促进了生育积极性。 此外,税制改革也提高了人口统计的真实性,此前隐匿人口的现象显著减少。

明朝后期至清朝,玉米、番薯、土豆等美洲高产作物通过海路传入中国。

这些农作物适应性强,可在贫瘠山地种植,且产量远超传统水稻、小麦(例如番薯亩产可达千斤以上)。

清朝政府将其作为救荒作物大力推广,尤其在福建、两广等地普及,极大缓解了粮食压力,支撑了人口增长。

根据多方研究统计,清朝的道光年间,全世界人口的总和应该在10-12亿左右。

而单单清朝就有4亿人口左右,大概占全世界总人口的百分之40左右,远比20世纪末的占比百分之20要多的多。

陆昭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了,就因为船伙计简单的一句话,让自己就想了这么多。

其实他这个“阔少爷”也才穿越过来没多长时间,可是这些都不能说,就是说了也没人会相信。

“这位大哥,你们整天在船上忙于生计,自然是不觉得有什么。可是这对我来说,却是第一次体验你们的生活。”

由于陆昭身上不仅没有一丝富家少爷的架子,而且还是一身的和气,这让船老大还有伙计对他都十分的佩服。

“陆少爷,我……我可没有别的意思啊,您别多想。

我只是想说这条运河上,还有长江之上像我们这样的人有很多很多。

还有一些纤夫,他们更辛苦,就靠给过往的商船,漕船,拉过逆流的河段还有险滩。

靠着这个才能挣一些钱,维持一家人的生计。”

船伙计可能怕陆昭对他的话产生误会,所以又解释了一遍。

“我明白你的意思,我想说的是,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挣钱不算丢人。

这些都是干净钱,也是自己努力赚来的,劳动者才是最值得尊重的。”

陆昭说这话可不是唱高调,他一首都这样理解的,也从来没有因为谁的工作低微,从而看不起这个人。

相反,倒是那些好吃懒做,不思进取,不走正途的人,才会令他看不起。

陆昭话音未落,船上的众人包括阿福和沈易在内,都鼓起了掌。

可能他们觉得在那个等级观念很强的封建社会中,难得会有人能说出这么一番有高度的话来。

“陆少爷,来让我们一起举杯,提前预祝您金榜题名!”

船老大不愧是经常跑船的,不但见多识广,还非常懂得察言观色。

“那我就借船老大的吉言了,也谢过大家的好意。”

说完,陆昭将杯中的酒一饮而尽。

这酒虽不及前天在聚仙楼喝的酒那般醇美,但是也别有一番口味。

“陆少爷,您倘若以后做了官,那一定是心向百姓的好官啊。”

另一个皮肤黝黑的船伙计放下手中的酒杯,突然说道。

“对,陆少爷以后一定能做个好官,这么年轻,以后能做一方的巡抚、总督也未可知。”

众人在一旁七嘴八舌的讨论着,仿佛陆昭此刻己经是有官职在身了一样。

陆昭暗自发誓:如果有一天我能在这个年代做官,一定不辜负大家对他的期望。

“陆少爷,再过一会就要到瓜洲渡了。你在船上呆了快一天了,咱们去岸上走走吧。”

沈易提醒了一下陆昭。

“可以啊,这个瓜洲渡可是个好地方啊!下船去看看,再找个地方住下。”

陆昭知道这个瓜洲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据记载,瓜洲原为长江中泥沙堆积的瓜状形沙碛,最早形成在汉代。

晋朝时成为西面环水的沙洲,渐渐形成渔村、城镇。由于泥沙沉积日益严重,到唐代中期时,瓜洲己经与长江北岸的扬子津相连,成为一个渡口。

瓜洲渡是一个江河交汇的渡口,位于长江北岸的扬州,与镇江市隔江相望。

就连康熙,乾隆,这两位帝王,下江南时都曾经在此地设有行宫。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