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西章:家书寄情与民间呼声
秦峰在江南的巡按之旅己持续月余,他所到之处,深入民间察访,秉公处置多起不法事件,声名远播。这日傍晚,他独自坐在扬州客栈的窗前,案上烛火摇曳,暖黄光影映照着他略显疲惫的面容。巡按之责重大,他日夜奔波,然心中对家的牵挂却分毫未减。
案头摊开的家书,墨迹己干。秦峰提起笔,略一沉吟,继续写道:“吾儿降临,乃秦门大幸。为父在外,日日念及你母子。今为其取名‘秦昭武’,昭者,明日之昭,光明正大;武者,承秦家尚武之风,愿其长大后文武双全,报效家国。” 他思忖片刻,又添了几句家常,将内心的思念与期望倾注于字里行间。
扬州城外,细雨绵绵,秦峰乘轿至郊外。雨幕中,田垄纵横,农人披蓑戴笠,他走进田间,与农夫交谈,询问收成、赋税。一位老农忧心道:“秦大人,今年官府加派赋税,颗粒无收啊!” 秦峰凝眉,暗记于心,承诺必查。
返回客栈,秦峰赶制了一份详尽的巡按报告,将扬州赋税问题、苏州税官腐败等事,条分缕析呈报朝廷,恳请万历皇帝彻查。
朝堂之上,秦峰的家书与报告同时抵达京城。苏琴收到家书,小心拆启,见夫君为孩儿取名“昭武”,眼中泛起泪花,轻声念叨:“昭武,好名字。” 秦老爷子接过家书,朗声念给全家听,秦府众人听后,皆称赞秦峰用心良苦。
万历皇帝阅罢巡按报告,龙颜大悦:“秦峰巡按有方,所陈之事,着户部速查,即刻革除弊政,减轻赋税。” 圣旨下达,扬州等地赋税得减,百姓感恩戴德。
秦峰在扬州的这段经历,让他对民间疾苦有了更为深刻的体会。他在巡按报告中详细列举了各地官员的政绩与不法行为,为后续的官员选拔制度改革积累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他深知,只有真正了解民间的情况,才能为大明王朝的改革提供有力的支持。
夜深人静,秦峰在扬州的居所中再次铺开信纸,给家中回信。他将扬州所见所闻、改革进展详述于信中,同时倾诉着对苏琴和孩子的思念。他写道:“琴,扬州百姓感恩戴德,昭武之名,愿孩儿如初升旭日,照亮秦家乃至大明的未来。”
随着巡按之旅的深入,秦峰逐渐积累了大量地方治理的经验与资料,为大明的改革事业不断添砖加瓦。他知道,守护大明的路还很长,但只要心怀信念,大明的未来必将一片光明。
在另一天的巡按中,秦峰来到了一个偏远的小镇。这里的人们生活困苦,面黄肌瘦,眼神中满是疲惫与无奈。秦峰走进一家破旧的茶馆,里面弥漫着淡淡的茶香和人们的愁绪。
茶馆里坐满了当地的百姓,他们或低声交谈,或独自沉思,每个人脸上都带着一丝忧郁。秦峰找了个角落的位置坐下,点了一壶茶,静静观察着周围的一切。
此时,一个头发花白的老者引起了秦峰的注意。他坐在角落,眼神空洞地望着窗外,仿佛在思考着什么。秦峰端着茶杯,缓步走向老者,轻声问道:“老人家,您好像心事重重,能不能和我说说?”
老者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惊讶,但很快又恢复了平静。他叹了口气,说道:“年轻人,这日子真是过不下去了。官府的赋税一年比一年重,我们这些种地的,辛辛苦苦一年,到最后连自己吃的粮食都不够,还要交那么多税。”
秦峰心中一沉,他早就听闻民间赋税沉重,但今日亲耳听老者说出,仍觉得心如刀割。他安慰道:“老人家,您放心,我一定会将您的情况上报朝廷,让上层知道百姓的疾苦。”
老者听了,眼中闪过一丝希望,但很快又黯淡下去:“年轻人,你说朝廷会管吗?这些年,我们向上反映了很多次,可每次都是石沉大海。那些官员,只顾着自己腰包,哪里会管我们这些穷苦百姓。”
秦峰心中明白,老者的怀疑并非毫无道理。多年的巡按经验让他深知,朝廷与民间的隔阂,就像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让百姓的呼声难以传到上层。但他也深知,自己此次巡按,正是要打破这层隔阂,为百姓们带来希望。
“老人家,您放心,我一定会尽全力为您和乡亲们解决问题。” 秦峰语气坚定,眼神中透露出不容置疑的决心。
老者看着秦峰,那双浑浊的眼睛中似乎又燃起了一丝希望。他点了点头,轻声说道:“那就有劳你了,年轻人。”
秦峰回到客栈,心情久久难以平静。他深知,民间的怨言和对朝廷的不满,己经到了不得不解决的地步。如果继续忽视百姓的呼声,大明的统治将会摇摇欲坠。
他再次铺开信纸,将今日的所见所闻,以及百姓们的怨言和建议,一一记录下来。他详细地写道:“百姓们对朝廷的怨言主要集中在赋税过重、官员腐败等问题上。他们建议朝廷减轻赋税,严惩贪污官员,并加强对地方官员的监督。”
在信的末尾,秦峰还附上了一些百姓们的建议,比如设立专门的监察机构,定期对地方官员进行考核;推行土地改革,限制土地兼并;以及加强教育,提高百姓的文化水平,让他们能够更好地维护自己的权益。
他知道,这些建议的实施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但至少,他为朝廷与民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秦峰将信仔细折叠,放入信封,封好口,准备明日一早派人送往京城。
夜色渐深,窗外的雨声淅淅沥沥,仿佛在诉说着百姓们的疾苦。秦峰躺在床上,却久久难以入睡。他在心中默默祈祷,希望自己的努力能够得到朝廷的重视,让百姓们的生活早日得到改善。
他知道,守护大明的路还很长,但只要心怀信念,大明的未来必将一片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