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民间疾苦
秦峰沿着青石板铺就的小路,走进了江南的一处古镇。夕阳如血,将天空染成绚丽的橙红色,也给古镇披上了一层宁静而神秘的面纱。他身着便服,腰间佩戴的玉佩在夕阳下闪烁着温润的光芒。他此次微服私访,正是为了深入了解民间的疾苦和百姓对朝廷的真实看法。
古镇的街道两旁店铺林立,茶楼里飘出阵阵茶香,酒肆中传来人们爽朗的笑声。然而,秦峰敏锐地察觉到,这热闹背后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他走进一家看似普通的茶馆,挑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点了一壶茶,静静地观察着周围的人群。
茶馆里,几位老人正围坐在一起闲聊。秦峰凑近了些,刚好能听到他们的谈话内容。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叹了口气,语气中满是无奈:“现如今的赋税可真是越来越重了,我们这些种地的,辛辛苦苦忙活一年,到最后连自己吃的粮食都不够,还要交那么多税给官府。” 他身旁的另一位老人接口道:“就是啊,官府征税也就罢了,那些税粮还经常被官员私吞,根本到不了该去的地方。”
秦峰心中一动,这不正是他一首担心的问题吗?他继续听着,只听那第一位老人又说道:“而且,官府的衙役们也欺人太甚,动不动就来村里敲诈勒索,稍有不从,就对我们拳打脚踢。” 旁边的几位老百姓也纷纷附和,脸上都带着怨愤的神色。
秦峰心中明白,这些百姓的怨言只是冰山一角。他决定深入了解,于是起身走向那几位老人,微笑着说道:“几位老伯,我看你们好像有心事,能不能和我说说?”
老人们见秦峰态度和蔼,也放下戒备,纷纷向他诉苦。一位老人说道:“年轻人,你有所不知,我们这里连年遭灾,去年发大水,今年又闹旱灾,庄稼颗粒无收。可官府却毫不体恤,反而加派赋税,我们实在是活不下去了。” 另一位老人补充道:“而且,官府的救济粮也常常被那些贪官污吏克扣,真正能到我们手里的少之又少。”
秦峰心中悲愤交加,他万万没想到民间疾苦竟到了如此地步。他耐心地听完老人们的诉说,安慰道:“几位老伯放心,我定将你们的情况如实上报朝廷,让上层知道你们的难处。”
离开茶馆,秦峰继续在古镇中走访。他来到了一处市集,这里热闹非凡,小贩们大声吆喝着招揽生意,百姓们穿梭其中,挑选着所需之物。然而,秦峰却在人群中发现了一位愁容满面的中年男子。
这位男子衣衫褴褛,手中拿着一块破布,正在擦拭着一把生锈的铁锹。秦峰走上前去,轻声问道:“大哥,您这是怎么了?”
男子抬起头,眼中满是血丝,显然刚哭过。他苦笑着说道:“我家本来靠几亩薄田过活,去年官府征税时,我的田地不够交税,无奈之下,我只能把田地卖给了地主。如今,我成了佃户,可地主的剥削比官府更甚,我一家老小的日子越来越艰难了。”
秦峰心中五味杂陈,他深知,这些百姓的苦难,皆因朝廷的赋税制度和地方官员的腐败所致。他必须为他们做些什么,才能让他们过上好日子。
回到客栈,秦峰立刻铺开纸笔,将今天所见所闻详细记录下来。他在奏折中写道:“臣在巡察过程中,发现地方百姓赋税沉重,生活困苦。许多百姓因无法承受赋税,被迫卖掉田地,甚至流离失所。臣建议朝廷减轻赋税,严惩贪污官员,并加强对地方官员的监督,定期对他们的政绩进行考核,以确保他们真正为百姓谋福利。”
写完奏折,秦峰又陷入了沉思。他深知,要改变现状,仅靠一纸奏折远远不够。他必须在巡按过程中,继续收集更多的证据和百姓的呼声,为朝廷的改革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次日清晨,秦峰再次踏上巡安之路。一路上,他继续深入民间,与百姓们促膝长谈,倾听他们的疾苦和对朝廷的建议。百姓们对他的到来,既感到惊喜,又带着些许不安,但秦峰的和蔼可亲,让他们逐渐放下了戒备。
一位年轻的农夫向秦峰提出了建议:“大人,我们希望朝廷能推行土地改革,限制土地兼并,让更多的百姓能拥有自己的土地,这样我们才能安心务农,过上好日子。” 秦峰认真地听着,不住地点头。
一位老工匠也说道:“朝廷要是能多设些官办工坊,培训我们这些手艺人,我们的手艺就能更好地传承下去,生活也能有所保障。” 秦峰心中一动,这个建议不仅有助于百姓生计,还能促进手工业的发展,为国家创造更多的财富。
一位秀才更是首言不讳:“现今科举舞弊严重,寒门学子难以出头。若能改革科举,加强监察,必能让更多有才华之人进入仕途,为国家效力。” 秦峰深知科举对国家选才的重要性,这个建议也值得重视。
秦峰将这些百姓的建议一一记录下来,他知道,这些建议的实施,将对大明的改革起到关键的推动作用。
随着巡安之旅的深入,秦峰收集了大量地方治理的经验与资料。他逐渐积累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为大明的改革事业不断添砖加瓦。
他知道,守护大明的路还很长,但只要心怀信念,大明的未来必将一片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