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逆旅:守业新途

第28章 贤能举荐与君臣共治

加入书架
书名:
大明逆旅:守业新途
作者:
佛渡有缘人007
本章字数:
3282
更新时间:
2025-07-08

第二十八章:贤能举荐与君臣共治

秦峰在江南巡按期间,各地议政堂己陆续建立并投入运行。百姓们通过选举产生的议事员们,积极参与地方事务的讨论与决策,许多有益的建议被采纳并实施,江南的政治生态逐渐焕发出新的活力。然而,秦峰深知,要真正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仅仅依靠地方的改革是不够的,必须从中央层面完善官员选拔与考核机制,确保贤能之人能够脱颖而出,进入国家的权力核心。

秦峰在杭州官衙的书房内,案头堆满了各地送来的公文与奏折。他身着月白长衫,袖口绣着暗纹,显得格外儒雅。此时,他正凝视着一份来自苏州府的报告,其中提到当地通过议政堂提出的水利修缮计划,因缺乏经费而难以推进。秦峰意识到,这不仅是地方财政的问题,更反映了官员在资源调配与民生关注上的不足。

他沉思片刻,提笔给万历皇帝写了一份奏折,建议在江南地区试行 “贤能举荐 + 皇帝考核” 制度。奏折中详细阐述了这一制度的设想:由各地议政堂和地方官员共同举荐贤能之士,经过初步筛选后,由皇帝亲自或委派专人进行面试考核,最终选拔出真正有才德的人担任官职。

奏折送达京城后,万历皇帝阅罢大悦,立刻下旨批准试行。圣旨传至江南,秦峰随即在苏州、杭州、松江等府县推行这一政策。

秦峰在苏州府城隍庙前广场举行了盛大的宣讲会。台上,他身姿挺拔,声音洪亮:“诸位乡亲父老,我大明要实现长治久安,离不开贤能之人辅佐。现奉陛下旨意,在江南试行贤能举荐制度,无论出身,只要有真才实学,皆可被举荐,经皇帝考核后担任官职。”

台下百姓听闻此言,人群中立刻爆发出热烈的讨论声。一位书生激动地起身说道:“秦大人,这贤能举荐真能不问出身,只凭才学吗?” 秦峰微笑着点头肯定:“正是如此,我大明需要的是能为百姓谋福、为国家出力的贤才,而非只会钻营的世家子弟。”

秦峰随后在各地设立举荐处,公布举荐条件与流程,欢迎各界人士自荐或举荐他人。一时间,江南各地的读书人、士绅、商贾、甚至普通百姓都纷纷参与进来,一时间,举贤之风盛行。

各地举荐名单汇总到杭州后,秦峰亲自参与初步筛选。他与当地官员、议政堂代表组成评审团,从众多候选人中挑选出一百余人,涵盖经学博通之士、熟谙律法之人、农桑水利专才等,各行各业皆有代表。

为确保考核严谨,秦峰将候选人名单呈送京城,建议皇帝亲自出题考核。万历皇帝接奏后,立刻着手准备。他命内阁大学士、六部尚书组成考核团队,针对不同领域制定考题,并设置答辩环节,以全面考察候选人的才学与品德。

数日后,江南地区迎来了首次大规模的贤能考核。考核地点设在南京国子监,这里学术氛围浓厚,是理想的考场。考核当日,来自各地的候选人齐聚于此,他们或儒雅书生,或沉稳商人,或朴实农夫,个个满怀期待。

考核分笔试与面试两部分。笔试内容广泛,涵盖经义、策论、律法、算术等科目,旨在全面考察候选人的知识储备与思考能力。面试则由皇帝特派的考核官主持,侧重考查候选人的应变能力、品德操守与治国理念。

秦峰作为政策的推动者,全程参与组织与监考工作。他穿梭于考场之间,确保考核公正透明。考核进行得如火如荼,许多原本默默无闻的考生凭借真才实学崭露头角。

数月后,考核结果公布。江南多地张榜公示入选名单,入选者被授予各级官职。一位来自松江府的农夫之子因提出卓越的农田水利建设方案而被任命为当地水利主簿;一位苏州商人凭借出色的经济管理才能被提拔为布政司副使。这些事例在民间传为佳话,激励更多人投身举贤之路。

随着贤能举荐政策的深入实施,江南官场焕然一新。新任官员们带着满腔热忱与创新理念投身工作,他们在各自岗位上推行改革,改善民生,江南各地的经济、文化、社会建设都取得了显著进步,为大明王朝的繁荣稳定注入了澎湃动力。

秦峰在杭州的居所内,收到京城传来的消息,万历皇帝对此次贤能举荐政策的试行效果极为满意,己决定将此制度向全国推广。秦峰望着窗外江南的山水,心中涌起一股豪迈之情。他知道,这场自下而上的改革,正逐步改变着大明王朝的命运,而他有幸成为这场变革的推动者。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