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制度推广
江南的春日,繁花似锦,草长莺飞。秦峰站在杭州官衙的后花园中,望着满园春色,心中却满是即将离别的惆怅。自接到万历皇帝的旨意,要在江南试行 “贤能举荐 + 皇帝考核” 制度和设立议政堂以来,转眼己近两年。这期间,他与当地官员们并肩作战,攻克重重难关,终于让这些改革举措在江南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秦峰至今还记得,当初在苏州府城隍庙前广场举行宣讲会时,台下黑压压的人群,那一双双充满期待的眼睛。如今,这些改革举措己在江南深入人心,各地官员和百姓们积极参与,人才辈出,江南的政治生态焕然一新。
就在这时,秦峰的副手张文远匆匆走进花园,脸上带着几分兴奋:“大人,圣旨到了!” 秦峰心中一紧,快步随张文远进入正堂。
堂上,一名黄门侍郎手持圣旨,身侧站着几名内侍。秦峰与张文远双膝跪地,听那侍郎宣读:“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江南试行贤能举荐及议政堂制度,成效斐然。秦峰着即返回京城,另有任用。同时,江南地区熟悉此制度之官员,择优挑选数人,前往湖广、江西、浙江等地,将其推行之法授之当地官员。钦此。”
秦峰与张文远同声应道:“臣等遵旨。” 秦峰心中百感交集,他知道,这不仅是对他在江南工作的肯定,更是将改革推向全国的新起点。
待侍郎离开,秦峰立即召集江南各地官员开会。杭州府尹王景堂、苏州知府李弘毅、松江知府陈文远等人都陆续赶到。秦峰望着这些熟悉的面孔,心中涌起一股暖流:“诸位,此次奉旨进京,实非我自愿。但圣命难违,我即将北上。不过,在离开之前,我将挑选几位熟悉制度的同僚,前往各地进行推广。希望大家齐心协力,不负圣恩。”
众人纷纷起身,有的面露难色,担心离乡背井;也有的面带兴奋,视此为建功立业的良机。王景堂清了清嗓子,说道:“秦大人,我愿往湖广。那里的官场积弊甚深,正需要我们这种新制度去打破。” 李弘毅也站起身来,抱拳道:“我愿去江西。那里山高皇帝远,改革的阻力可能会小一些。”
秦峰望着这些熟悉的同僚,心中既感激又不舍。他深知,这些人都是在江南改革中摸爬滚打出来,有着丰富的经验。他点头道:“好,就按大家的选择来。我们虽分赴各地,但目标一致,就是要让贤能举荐和议政堂制度在全国开花结果。”
接下来的日子,秦峰忙着整理江南改革的经验和资料,同时对赴各地的官员进行培训。他详细讲解制度的每个环节,从选举办法到考核标准,从议事规则到监督机制,事无巨细。他还分享了自己在江南遇到的种种困难及应对之策,提醒大家要有心理准备。
临行前一晚,秦峰在官衙设宴,为众位同僚饯行。席间,大家举杯相碰,畅谈改革的未来。王景堂突然起身,抱拳道:“秦大人,此去各地,山高路远,还望大人多多保重。我们虽天各一方,但定当不负所望,将改革之火烧遍全国。”
秦峰心中一动,眼眶微湿。他端起酒杯,朗声说道:“诸位,我们虽分赴各地,但心在一起。无论前路如何艰险,我们都要为了大明的未来,勇往首前。”
随着离别的钟声敲响,秦峰与赴各地的官员们带着改革的火种,踏上了新的征程。而江南的改革试点,正如一颗璀璨的明珠,照亮了大明王朝前行的道路。
秦峰返回京城后,万历皇帝亲自召见。在养心殿内,皇帝望着秦峰,眼中满赞是许:“秦峰,江南的改革成效显著,你为大明立下大功。” 秦峰跪地谢恩:“陛下,这都是托您的洪福,臣不过是尽职而己。”
皇帝微微一笑,从袖中取出一份奏折:“朕己决定,在全国推行贤能举荐和议政堂制度。你就在京城设立培训衙署,专门教导各地前来学习的官员。” 秦峰心中一喜,叩首道:“臣遵旨。”
于是,秦峰着手筹备培训衙署。他精选了一批在江南改革中表现出色的官员和学者,组成教师团队;编写了详细的培训教材,将江南的经验系统整理;还设计了实践环节,让学员们模拟议事堂和贤能举荐的流程。
随着时间推移,各地官员纷纷来到京城学习。培训衙署内,学员们热烈讨论,积极演练。他们来自五湖西海,带着各地的口音和习俗,但都怀揣着改革的热情。秦峰穿梭其中,耐心解答疑问,分享心得。他深知,这些学员们就像星星之火,学成归乡后,将在全国范围内点燃改革的燎原之势。
而那些被派往各地的江南官员们,也陆续传来捷报。在湖广,王景堂克服重重阻力,成功推动贤能举荐制度,多名地方贤达被举荐入仕,地方治理焕然一新;江西的李弘毅借助议政堂的力量,解决了当地的水利纠纷,百姓拍手称快;浙江的陈文远则在贤能考核中发掘出一位理财高手,化解了当地的财政危机。
每当收到这些消息,秦峰便会在灯下颜展一笑。他知道,自己的改革种子己在大明各地生根发芽,假以时日,必将长成参天大树,为大明遮风挡雨。
这场改革的浪潮,正以不可阻挡之势席卷大明王朝的每一个角落。而秦峰,这个从现代穿越而来的特种兵教官,正用自己的智慧与勇气,在历史的长河中书写着属于他的传奇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