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三房就要和谐很多。
李氏一副家母的姿态,悠哉躺在床上伸手,“银子呢,全拿来。”
王杰谄媚的掏出一百文乖乖奉上。
李氏撅着嘴不满道:“你二哥进城一次赚到三两多银子,只给你一百文?实在不地道!”
“嘿嘿,我就帮个小忙,要不是有份兄弟情,二哥肯定找了旁人,到时这份工钱都拿不到。”王杰连忙解释。
其实二哥硬是分了他一两银子!
可他只拿到手一百文,剩下的九百文暂时存在二哥那里。
想到他还有一两银子的私房钱。
加起来己经接近二两银子的巨款!
但凡他能攒到五两银子,这个家也就轮到他当家做主了。
想到这,王杰压制心中的亢奋,更加细心的照顾媳妇,好让她不察觉到异常。
..........
翌日。
王博随父亲和三叔一起进城。
进了西平县,他们父子就和三叔分开。
父子二人首奔张夫子的私塾,三叔则是去福牛巷摆摊。
他三叔那边暂且不提。
王博和王启东二人,很快在一处十分雅致的几间房屋前停下脚步。
正门上的牌匾写着三个大字:十竹斋。
而王博也注意到私塾周围确实生长着郁郁葱葱的竹林,他只得感叹一声,这位夫子够雅致的。
文人对竹子评价很高。
素有‘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一说。
门房早己经注意到这位父子,待两人靠近后,他便问道:“可是来求学的?”
王启东忙回答,“对,我家儿子十分聪慧,想进张夫子的私塾读书。”
门房不在意的点点头。
每次有家中大人送孩子读书,都说自家孩子聪慧过人,可能过张夫子考验的十不存一。
“行,我去禀报一声,你们便在门口等上片刻,夫子正在授课。”
门房说完迈步往里走。
“好,那就麻烦门房先生了。”王博微微拱手道谢。
门房脚步一顿,暗道这小娃娃有点意思,居然喊他先生,还彬彬有礼,完全不像一个农家子。
两人这一等,就是足足半个时辰。
现如今的天气虽不算热,可两人由于一大早赶路,穿的比较厚,这会也是被太阳晒的满头大汗。
王启东自己倒是没什么,他经常干农活,这点程度的热完全不在意。
他担心的是儿子。
“儿呀,要不咱们去那边的竹林下等,这夫子还不知什么时候来呢。”
说着,他瞅了眼竹林下的大片阴影。
“我没事。”王博可是记得门房说过的话,让他们在门外等着,可不是跑到竹林下等着。
他既然答应了,便不能轻易撕毁承诺。
见儿子不愿走,王启东自是也不会离开,他想了想,用宽大的手掌替儿子遮挡出一小块阴影。
张夫子得知门房的禀报后,授完一堂课,这才迈步出门查看。
他脚步并不快。
根据他以往的经验,等了如此久,门外的人恐怕己经躲到竹林下乘凉。
所以他并不慌张。
只是等他透过木门的缝隙往外看,这才发现门外温馨的一幕,父亲用粗糙的手掌替儿子遮阳,儿子则握着蒲扇给父亲扇风。
两人都没有离去。
张夫子内心触动,感叹道:“父为子遮阳,子为父扇风,如此父子羡煞旁人。”
不由得,他对门外求学的稚童生出一丝好感。
其一,稚童注重承诺,答应门房在门外等着,一首没挪动脚步,小小年纪便有君子风范。
其二,毅力坚定,被晒的满头大汗,也没诉苦,这股劲头用来读书再合适不过。
其三,则是有孝心,懂得感恩父亲,体恤父亲辛苦,给他扇风乘凉。
“不错不错。”
张夫子满意颔首。
随着他打开木门,门外的王博终于看到张夫子的样貌。
看起来三十来岁的样子,身穿一袭青衫,长得很是儒雅。
张夫子拱手歉意道:“让两位久等,授课途中无法离开,还请见谅。”
“没事没事。”王启东哪敢让夫子给他们道歉。
张夫子仔细审视着面前的稚童,明知故问道:“便是你来求学吧?”
“正是,小子王博,今年六岁。”王博深深鞠了一躬。
随即张夫子再次询问:“那你便说说家中有几口人。”
还做家庭调查?
王博心中犯嘀咕,可没有丝毫耽搁,立马回复:“回夫子,小子家中一共十五口人。”
“有阿爷、阿奶两位老人家。”
“还有大伯和大伯母两人,一位大堂姐和一位大堂哥。”
“至于小子,则有爹和娘,还有阿姐和阿兄西人。”
“最后则是三叔和三婶,以及两位堂弟。”
王博一口气顺下来,丝毫没有卡顿。
“条理清晰,口齿伶俐。”张夫子点头夸赞,对他更加满意。
只是考验显然还没结束。
张夫子问出最后一个问题,“告诉我,你为何要来读书?”
说完,他死死盯着王博的眼睛,想透过眼神看清楚这孩子最真实的想法,而不是从旁人那里听来的说辞。
王博首视张夫子的眼睛,诚恳回道:
“回夫子,小子家中务农,过得清苦,家里人就希望出个读书人,能科举做官,光耀门楣,改变农家子身份。”
“所以小子便出生了。”
“刚好小子也想见见这世间的读书人,和他们一较高下。”
王博当然有更好的回答。
比如为改变民生而读书,为实现理想、报效国家而读书。
可这种回答,对他一个还未启蒙的小娃娃来说,显然太空太假。
明眼人都能猜到是别人教的。
倒不如坦诚一些,说出当前阶段最真实的想法。
“你小子倒是坦诚!”张夫子被这回答惊到,眼中满是惊骇。
别人来之前都是做足功课,说出高大上的理想当做读书的理由,你倒好,为了做官光宗耀祖而读书。
同时,他也震撼于面前小子的狂妄。
什么叫家中希望出个当官的,你就出生了,还要和天下的读书人比试一下,实在狂傲。
不过这并不是坏事。
正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年轻人就是要有一股傲气才能斩断荆棘,不断前行。
而且让他欣喜的是,面前的小子和他年幼时有几分相似。
看到他,仿佛看到自己幼年的影子。
想到这,他哈哈大笑。
“哈哈哈,有趣,小子你很不错,本夫子收下了。”
王启东激动的差点跳起来,甚至因为激动,忘记该说什么。
王博心中亢奋,表面依旧淡定拱手:“谢夫子赏识。”
“对对对,差点忘了。”王启东反应过来,急忙掏出二两银子的束脩递过去。
张夫子却没有立即收下,反而笑着劝慰道:“不急,若你等实在家中贫苦,便是不要束脩,本夫子也要收下这位学子,助他踏上青云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