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门守护者之战

第25章 冰冷的科学报告

加入书架
书名:
豪门守护者之战
作者:
东方之鹰
本章字数:
7576
更新时间:
2025-06-22

第二十五章:冰冷的科学报告

(一) 精心搭建的舞台

周三的清晨,一缕缕阳光穿透薄雾,为曹杨新村这座充满了年代感的老旧社区,镀上了一层温暖的金色。然而,一场与这份宁静格格不入的、充满了现代科技气息的“风暴”,正在社区中心那座略显陈旧的活动室里,悄然汇聚。

在与范阳那场充满了火药味的通话之后,范瑾的内心,反而比之前更加冷静,也更加充满了斗志。他深刻地意识到,在这场关于“人心”的阵地战中,谁能率先获得社区居民的信任与好感,谁就能掌握绝对的主动权。他不能再等待,必须主动出击。

他决定,要将自己项目最大的优势——那无可辩驳的“科学性”与“前瞻性”,以一种最专业、最权威的方式,首接呈现在社区居民的面前。他坚信,只要能让老人们真正理解“记忆守护者”AI系统将为他们的晚年健康带来怎样革命性的、巨大的福祉,那么,范阳那些看似热闹的、华而不实的“艺术体验”,将变得不堪一击。

为此,他调动了所能调动的最顶级的资源。他让他的团队,以最快的速度,将曹杨新村那个己经有些陈旧的社区活动室,临时布置成了一个充满了现代科技感的报告厅。巨大的高清投影幕布被妥善地安装在主席台后方,专业的环绕音响系统被巧妙地隐藏在房间的各个角落,数十把舒适的座椅被整齐地排列好。甚至,每一位将要到来的居民代表面前,都精心准备好了一份打印精美的项目介绍手册、一个保温杯和一小碟精致的茶点。每一个细节,都力求做到无可挑剔的完美,以展现他和他背后团队的专业与诚意。

而最重要的,是他从刚刚飞抵上海的斯坦福大学“记忆守护者”项目团队中,请来了一位真正的重量级人物——项目的核心技术成员之一,在神经内科学领域享有盛誉的华人科学家,陈景博士。范瑾相信,由陈景博士这样真正的顶级专家,来亲自为老人们讲解这个项目的科学原理和伟大愿景,其说服力将是任何花哨的公关手段都无法比拟的。

上午十点,报告会准时开始。社区居委会的张主任,和十几位在社区里德高望重的居民代表——包括退休的工厂劳模、老党员以及热心的楼组长们,都准时出席了。他们带着一种混杂了好奇、审慎与一丝戒备的表情,走进了这个被布置得焕然一新的报告厅。

范瑾亲自站在门口,微笑着与每一位到来的老人握手问好。他的姿态谦和而充满敬意。苏琳也作为他的“人文顾问”,陪伴在他的身边,用她那独有的、温柔的亲和力,帮助拉近着彼此之间的距离。

一切看起来都进行得那么顺利,范瑾的心中充满了自信。他相信,这将是一场成功的、无可挑剔的、完美的“第一印象”展示。然而,他完全没有预料到,一场巨大的、充满了尴尬与疏离的“灾难”,正在前方等待着他。

(二) 无法被翻译的“语言”

报告会在范瑾那充满了诚意的、简短的开场白中拉开了帷幕。

“各位叔叔阿姨,各位长辈,大家上午好。”他用一种极其标准也极其富有磁性的普通话说道,“我是范瑾。今天非常荣幸能邀请到大家,来参加我们‘记忆守护者’项目的第一次社区说明会。我们之所以选择曹杨新村,作为我们这个全球领先的公益项目的第一个试点,是因为我们对这个承载了共和国光荣与梦想的社区,对为这座城市奉献了一生的各位长辈,都抱有最崇高的敬意。我们相信,守护各位的健康,就是守护这座城市的历史。我们希望能用这个世界上最前沿的科学技术,来为各位的晚年,提供一份最坚实也最温暖的保障。”

他的开场白说得滴水不漏,情真意切,台下的老人们都露出了赞许的、善意的微笑。然后,范瑾将舞台交给了陈景博士。

陈景博士是一位典型的学者,他不善言辞,但一谈起自己的专业领域,眼中就会迸发出一种充满了热情的、单纯的光芒。他略带一丝紧张地扶了扶眼镜,然后便立刻切入了那个他最熟悉的、科学的世界。

“大家好,我是陈景。我们这套‘记忆守护者’AI系统,其核心是基于‘深度学习神经网络’和‘多模态数据融合’技术……”

他一开口,台下那刚刚还显得颇为融洽的气氛,就瞬间凝固了。老人们脸上的笑容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努力想要听懂,但却完全无法理解的茫然的表情。

陈景博士对此毫无察觉,他依旧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激情澎Mài地介绍着。他身后的PPT上,开始出现一幅幅充满了复杂的图表、曲线和大脑功能区剖面图的画面。

“……我们的算法能够精准地识别出说话者在‘语义流畅度’和‘声学韵律’上的超过三百种微小特征,并将其与大脑海马体的神经元活动关联起来……”

“……同时,我们的‘高帧率眼动追踪’模块,可以捕捉到受试者在识别图像时,那连他们自己都无法察觉的‘潜意识微跳’。这种微跳的频率和幅度,与大脑前额叶皮质的认知功能衰退,有着极强的相关性……”

“……通过将这些语音、视觉和认知反应数据进行‘多模态融合’,我们的AI就能构建一个独一无二的、属于您个人的‘大脑健康动态模型’。然后,通过与我们数据库里数万份己确诊病例的‘衰退曲线’进行比对……”

范瑾坐在台下,看着老人们那越来越困惑、越来越疏远,甚至开始流露出不安和恐惧的眼神,他的心一点一点地沉了下去。

他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

他和陈景博士都在用一种他们自己认为最清晰、最科学、最专业的“语言”,在与老人们沟通。但他们却忘了,这种充满了各种普通人闻所未闻的技术名词的“科学语言”,对于这些平均年龄超过七十岁的老人来说,无异于一门完全无法被翻译的“外星语”。这种语言上的巨大鸿沟,所带来的不仅仅是“听不懂”,更是一种因为“听不懂”而产生的巨大的——“不信任感”和“恐惧感”。

(三) 人心面前的无力感

在长达一个小时的、充满了各种“神经网络”和“算法模型”的“天书”宣讲之后,报告会终于进入了最后的提问环节。而这个环节,则彻底地将这场报告会,变成了一场充满了尴尬与失败的“灾难”。

一位看起来像是退休工厂干部的大爷,第一个举起了手。他没有问任何关于技术的问题,他只是用一种极其审慎的、锐利的眼神看着台上的范瑾和陈景博士,问道:“我就想问一个最实际的问题。你们收集了我们那么多关于我们大脑的数据,这些数据是谁的?是我们的,还是你们的?你们会不会把我们的数据卖给那些卖保健品或者保险的公司?让他们来天天给我们打电话,或者将来拒付我们的医药费?”

这个问题像一颗重磅炸弹,瞬间引爆了在场所有老人的集体焦虑。“是啊!是啊!这个最要紧!”“我们的东西,可不能随便给你们啊!”

刘建明立刻上前,试图从法律的角度进行解释:“各位叔叔阿姨,请放心。我们会和每一位参与者都签订最严格的、符合国际最高标准的《数据隐私保护协议》。我们保证……”

但他的话还没说完,就被另一位看起来很精明的老阿姨给打断了:“协议?小伙子,我们老了,不认识字。你那厚厚的一本协议,我们也看不懂。我们就认一个死理,自己的东西,不能随便交到别人手里。”

接着,另一位退休的老教师也站了起来。她的问题更加诛心。“陈博士,范先生,我也很感谢你们的好意。”她用一种很斯文但却很疏离的语气说道,“但是,我想问一下。就算你们这个很厉害的机器,真的提前三年就告诉我说,我以后会得那个老年痴呆症。那又能怎么样呢?这个病反正也治不好。你们是想让我,在接下来的每一天里,都活在一种‘我随时可能会忘记一切’的巨大的恐惧之中吗?如果是这样,那我宁愿不要你们这份冰冷的‘科学’,我宁愿快快乐乐地、糊涂地过完我这最后几年安稳日子。”

她的这番话,瞬间引发了在场所有老人的强烈共鸣。

范瑾和他的团队彻底地愣住了。他们准备了所有关于“技术优势”和“科学原理”的答案,却发现他们面对的,根本就不是一个可以用“科学”和“逻辑”来回答的“问题”。他们面对的,是一个关于“人性”、“情感”、“尊严”与“恐惧”的、复杂的,情感命题。而在这个命题面前,他们那所有引以为傲的“科学”与“理性”,都显得是那么的苍白,那么的无力。

报告会最终在一种极其尴尬的、充满了礼貌的疏离感的氛围中草草结束。老人们礼貌地拒绝了范瑾团队准备的午宴,他们客气地说着“谢谢”,然后一个接一个地离开了。他们的脸上都带着那种让范瑾感到无比熟悉的、在面对一个听不懂也不想再听下去的推销员时,所特有的那种礼貌的、但却坚决的“微笑”。

当最后一位老人也走出会议室时,整个那个被范瑾布置得充满了现代科技感的房间,瞬间变得空旷而又冰冷。陈景博士 bewildered地站在那里,喃喃自语:“我不明白。我们的科学是最前沿的,我们的好意是最真诚的。为什么……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结果?”刘建明也沮丧地摇了摇头。

而范瑾,则静静地站在那块依旧显示着复杂的大脑神经元图谱的巨大屏幕前。他看着上面那些冰冷的、精准的、充满了科学美感的图谱,又回想着刚才那些老人们眼中那充满了困惑、恐惧与疏离的真实眼神,一种前所未有的、巨大的无力感将他彻底地淹没了。

他,在这一刻,终于深刻地体会到了,“科学”,在那最朴素、最真实,也最顽固的“人心”面前,有时候,真的,是一文不值。

他转过头,看向那个从始至终都没有说过一句话,只是静静地陪在他身边的苏琳。他看到苏琳的脸上没有丝毫的意外,只有一种充满了悲悯与理解的、淡淡的哀伤。他从她的眼神中,读懂了自己这场惨败的最根本的原因。

他带来了一份全世界最顶尖的、最昂贵的、关于“大脑”的科学报告,却唯独忘了带来那唯一能真正打开对方心门的“钥匙”——一颗,能与他们平等地对话,与共情的温暖的,“心”。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