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鸣裹挟着盛夏的热浪掠过青石板路,姜绾站在老宅门前,指尖抚过斑驳的门楣。这座被时光雕刻的徽派建筑,此刻挂满了红灯笼,屋檐下“食光纪十周年”的金色横幅在风中轻摆。十年前,她正是从这里带着外婆留下的酸汤鱼配方启程,如今再归来,身后跟着的是遍布全球的产业版图,以及无数与“食光纪”命运交织的人。
“姜总,嘉宾都到齐了。”助理轻声提醒。姜绾深吸一口气,推开吱呀作响的木门,眼前的场景瞬间模糊了她的视线——院子里支起了数十口大铁锅,阿依莎正系着围裙往灶里添柴,火苗映红了她眼角的笑纹;曾被竞争对手挖角的研发主管捧着新研制的“时光锁鲜盒”,局促地站在人群边缘;还有那些合作过的非遗传承人、供应链农户、甚至曾经质疑过品牌的食客,此刻都举杯向她致意。
司砚穿过人群走来,西装袖口沾着面粉,手里端着一碗热气腾腾的酸汤鱼:“尝尝?按你外婆菜谱做的。”姜绾接过碗,熟悉的发酵香气混着木姜子的辛香扑面而来,恍惚间仿佛回到了十年前的深夜厨房。那时的她为了还原外婆的味道,在灶台前熬了无数个通宵,而现在,这碗承载着乡愁的酸汤,己经成为连接世界的味觉纽带。
庆典在非遗传承人表演的苗族芦笙舞中拉开帷幕。舞台背景是巨型全息投影,流转的光影里闪过“食光纪”十年的重要时刻:第一次拒绝资本对赌协议时姜绾坚定的眼神、海外建厂时与当地员工共舞的画面、还有无数次危机公关后消费者自发刷屏的“支持国货”。人群中,一位白发老人颤巍巍地举起手:“姜姑娘,我孙子在国外留学,每次想家就吃你们的酸汤鱼,说那是‘外婆的味道’!”
掌声未落,大屏幕突然切换成海外分公司的实时连线。东京办公室里,员工们高举写着“おめでとう”的横幅;纽约旗舰店前,顾客排起长队挥舞着小国旗;甚至远在南极科考站的科研人员,也捧着“食光纪”的自热火锅入镜:“我们在冰原上,也能尝到家乡的温度!”
姜绾接过话筒时,声音微微发颤:“十年前,我以为守住配方就是守住了根;后来才明白,真正的传承,是让传统在时代浪潮里生长出新的枝叶。”她指向院子角落重新修缮的外婆厨房,玻璃展柜里陈列着初代包装、手写配方手稿,还有一面贴满世界各地消费者留言的“时光墙”,“这些年,我们经历过资本围剿、信任危机,也创造过技术奇迹,但最珍贵的,是这份被大家捧在手心的‘味道’。”
话音刚落,天空突然绽放出绚丽的烟花。姜绾宣布启动“乡村美食守护计划”,大屏幕同步播放新项目的规划:在全国建立百家非遗美食工坊,培养年轻传承人,将更多濒临失传的地方风味变成预制菜,推向世界。阿依莎走上台,从怀里掏出一个油纸包:“这是寨子里新酿的酸汤,以后咱们的配方,又能添一味了!”
夜色渐深,宾客们围坐在篝火旁,分享着各自与“食光纪”的故事。角落里,年轻厨师小陈正缠着老匠人学习古法腌制技艺,火光映得他眼中满是憧憬;而在首播镜头前,百万观众跟着姜绾走进外婆的厨房,见证她亲手制作酸汤鱼,弹幕不断滚动:“原来预制菜的根在这里!”“泪目了,十年老粉打卡!”
司砚走到姜绾身边,递来一杯米酒:“接下来的十年,打算怎么闯?”姜绾望向星空,烟花的余烬在夜幕中闪烁,宛如她十年前那个在厨房点亮的小小梦想:“去更远的地方,把中国味道种进更多人的记忆里。”
月光洒在老宅的飞檐上,十年的风雨与荣光,此刻都化作院子里此起彼伏的碰杯声。而在世界的某个角落,一位留学生拆开“食光纪”的包裹,蒸汽氤氲中,他对着视频那头的父母笑道:“爸妈,我在他乡,也能过团圆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