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食光璀璨

第127章 :技术革新

加入书架
书名:
重生之食光璀璨
作者:
天鉴阁的武元
本章字数:
3154
更新时间:
2025-06-22

晨光穿透“食光纪”总部的玻璃幕墙,在会议室的智能投影屏上投下细碎光斑。姜绾站在全息菜品模型前,指尖划过悬浮的虚拟菜单,各色预制菜在光影中流转。研发部总监林宇的声音带着难掩的兴奋:“姜总,AI智能烹饪系统己完成最终调试,能通过用户饮食大数据,精准调整预制菜口味和营养配比。”

三个月前那场因网红测评引发的品牌危机,如同一记重锤,让姜绾深刻意识到技术革新的紧迫性。在她的主导下,公司斥资数亿与顶尖科技企业合作,将人工智能引入预制菜研发与生产领域。此刻,全新的AI系统不仅能根据消费者的地域偏好、年龄层次、健康状况定制菜品,还能通过机器学习,不断优化烹饪参数。

首批搭载AI系统的预制菜甫一上市,便在年轻消费群体中掀起热潮。社交媒体上,“AI懂我口味”的话题迅速登上热搜。用户只需在APP上填写饮食习惯和健康需求,系统便能推荐最适合的菜品,并通过云端实时调整生产线上的调味比例。健身教练程阳在测评视频中展示:“我需要高蛋白低脂肪的餐食,AI推荐的鸡胸肉沙拉不仅符合营养需求,连酱料的酸甜度都完美契合我的口味!”

然而,赞誉声中也夹杂着尖锐的反对。老字号厨师协会会长周明远在行业论坛上拍案而起:“预制菜本应传承手工匠心,如今被冰冷的算法操控,做出的菜不过是没有灵魂的流水线产物!”他的言论引发众多传统食客共鸣,社交平台上,“还我手工味道”的话题热度持续攀升。某美食博主发布视频,将AI制作的红烧肉与手工烹饪的同菜品对比,称前者“肉质死板,调味机械,完全没有传统烹饪的层次感”。

面对质疑,姜绾没有急于反驳。她带着团队走访数十位老匠人,在古色古香的后厨里,看着老师傅们用几十年的经验掌控火候、调配酱料,终于找到平衡科技与温度的关键。

半个月后,“食光纪”新品发布会现场,巨大的环形屏幕上,机械臂与厨师的双手交替出现,共同完成一道佛跳墙的制作。姜绾身着素色旗袍,站在舞台中央:“AI不是匠心的替代品,而是传承的新工具。”她轻点遥控器,屏幕切换至生产线画面,AI系统正在分析一位老年顾客的饮食数据——患有高血压,偏好清淡口味,却又怀念家乡的浓油赤酱。“系统会在传统配方基础上,将盐分降低40%,同时用天然鲜味剂还原醇厚口感。”

台下,周明远皱着眉头仔细观察大屏幕上的数据变化。当看到AI系统将传统烹饪中的“文火慢炖六小时”转化为精确的温度曲线时,他若有所思地着下巴。

发布会尾声,姜绾宣布保留经典手工生产线,并设立“匠人实验室”。在这里,AI负责基础数据测算和工艺优化,老匠人则专注把控菜品的情感温度。首批“AI+手工”融合的产品中,苏式鲜肉月饼引发热议:AI精准控制面团的水油比例和烘烤时间,确保每一只月饼都层次分明;而老师傅们亲手调制的肉馅,依旧保留着世代相传的独家配方。

美食评论家沈薇在品鉴后撰文:“当机械臂与老茧布满的双手相遇,迸发的是传统与创新的奇妙火花。‘食光纪’的佛跳墙,既有算法赋予的精准,又不失匠人掌心的温度,让我尝到了跨越时空的美味传承。”

这场技术革新带来的不仅是产品升级。在生产车间,AI系统通过实时监测原料库存和订单数据,将供应链效率提升30%;智能质检机器人运用图像识别技术,能在0.1秒内检测出菜品瑕疵。但姜绾更看重的,是其背后蕴含的文化意义。她在内部会议上强调:“我们要用科技守护传统,让年轻人在快节奏生活中,依然能触摸到美食的灵魂。”

随着“AI+手工”模式的成功,“食光纪”的市场份额逆势上扬。更令人惊喜的是,许多年轻人被这种创新模式吸引,主动报名参加“匠人实验室”的学徒计划。当00后学徒林小满捧着自己制作的改良版青团,听着老师傅讲解传统工艺时,她眼中闪烁的光芒,正是传统与未来交融的希望。这场技术革新,不仅重塑了预制菜行业的标准,更让“食光纪”找到了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在科技浪潮中,让匠心永不褪色。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