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中的贵州苗寨炊烟袅袅,姜绾踩着青石板路走进阿依莎家的木楼,竹编簸箕里晾晒的辣椒映着夕阳,泛着的光泽。三个月前那场因网红测评引发的信任危机后,她不再局限于产品和技术的革新,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天地——那些藏在深山里,亟待被发现的乡村美食与手艺。
“阿姐,寨子里的姐妹们都盼着能跟着你干。”阿依莎递来一碗酸梅汤,眼神里满是期待,“你看我们做的辣酱,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方子,要是能卖出去……”
姜绾轻轻搅拌着手中的陶碗,辣酱独特的香气混着梅子的酸甜在鼻尖萦绕。她想起上次参观工厂时,一位质检员曾说起自己家乡的困境:留守妇女们空有一手好厨艺,却只能守着几亩薄田度日。一个念头在她心底生根发芽——何不以“食光纪”为桥梁,让乡村美食走出大山,也为农村女性创造新的机遇?
回到公司的第二天,姜绾便召开高层会议,宣布成立“乡村厨娘”基金,首期注资一千万。“我们不仅要做预制菜,更要成为乡村振兴的助力者。”她在白板上画出规划图,“培训农村女性制作预制菜,帮她们把传统手艺变成致富的钥匙。”
首批培训选在阿依莎所在的苗寨。当满载食材和设备的货车驶入寨子时,不少村民还抱着观望的态度。但姜绾带着团队挨家挨户走访,手把手教大家如何标准化制作辣酱、腌菜。白天,木楼里飘出阵阵香味,女人们围坐在一起切磋手艺;晚上,“食光纪”的技术人员用投影仪讲解食品安全知识和包装设计。
45岁的杨秀兰是第一批学员中的佼佼者。过去,她做的豆豉酱只够自家吃,如今在专业指导下,不仅掌握了科学的发酵方法,还学会了给产品设计精美标签。“以前总觉得这些手艺没什么用,现在才知道,这都是宝贝啊!”她捧着自己制作的第一箱成品,眼角泛着泪光。
三个月后,首批“乡村厨娘”牌辣酱在“食光纪”官方平台上线。姜绾亲自上阵首播,身后的背景是苗寨的吊脚楼和梯田:“家人们,今天给大家带来的,不只是一瓶辣酱,更是大山里姐妹们的梦想。每一瓶辣酱,都凝聚着她们的热情与传承。”屏幕上,精美的包装印着制作者的照片和故事,杨秀兰的照片旁写着:“用三代人的秘方,为你做最地道的苗家风味。”
销售数据如同插上翅膀。首发的一万瓶辣酱在三分钟内售罄,补货后依然供不应求。网友们纷纷留言:“这辣酱吃出了小时候外婆的味道”“支持乡村女性,必须回购”。更令人惊喜的是,不少餐饮企业主动联系,希望采购这些特色酱料作为食材。
随着项目的推进,“乡村厨娘”的版图不断扩大。在西川自贡,她们学会制作地道的冷吃兔;在安徽黄山,臭鳜鱼预制菜的工艺得到改良。姜绾还专门邀请专业摄影师和文案团队,为每个产品拍摄纪录片,讲述制作者背后的故事。这些纪录片在各大视频平台播放后,引发广泛关注,“乡村厨娘”的品牌影响力持续攀升。
一年后的产品发布会上,杨秀兰作为代表走上舞台。她穿着崭新的苗绣衣裳,面对台下的媒体和嘉宾,声音微微颤抖:“以前我觉得自己这辈子就这样了,是姜总和‘乡村厨娘’给了我新的生活。现在我不仅能赚钱供孩子上学,还能把老祖宗的手艺传下去。”台下掌声雷动,姜绾看着杨秀兰自信的笑容,心中满是欣慰。
“乡村厨娘”项目带来的改变远不止于此。许多参与项目的女性成立了合作社,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她们用赚来的钱修缮房屋、改善生活,还自发组织起来,教村里的年轻女孩学习传统手艺。更重要的是,这些曾经默默无闻的乡村美食,通过预制菜的形式走向全国,让更多人领略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多样性。
当记者问及为何投入如此巨大的精力做这件事时,姜绾望向窗外的城市灯火:“‘食光纪’从外婆的厨房起步,就注定要带着这份温度前行。社会责任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要切实为需要帮助的人搭建舞台,让传统美食和手艺焕发生机。这,才是我们真正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