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食光璀璨

第141章 :太空美食

加入书架
书名:
重生之食光璀璨
作者:
天鉴阁的武元
本章字数:
3150
更新时间:
2025-06-26

清晨的阳光斜斜地洒进“食光纪”研发中心的玻璃幕墙,姜绾握着一份来自国家航天局的绝密邀请函,指尖微微发颤。这份印着烫金国徽的文件,邀请“食光纪”参与国家航天食品研发项目——为宇航员提供兼具营养、安全与“家乡味道”的太空预制菜。会议室的投影仪将浩瀚星空的画面投在墙面,二十多位顶尖研发人员围坐一圈,空气中弥漫着兴奋与紧张交织的气息。

“传统航天食品多以压缩饼干、能量棒为主,口感单一,长期食用容易引发心理倦怠。”航天局代表的声音在会议室回荡,“我们需要让宇航员在失重环境下,也能品尝到熟悉的中华美食,缓解思乡之情。”姜绾凝视着屏幕上宇航员在空间站用餐的画面,突然想起外婆总说“吃饱了饭,心里才踏实”,而此刻,让漂泊在浩瀚宇宙的航天英雄们尝到熟悉的味道,或许就是他们在太空中的“心灵锚点”。

研发团队迅速分成三个小组:营养配比组、失重环境适配组、风味还原组。首席营养师李薇盯着电子屏上密密麻麻的营养数据,眉头紧锁:“太空环境下,宇航员需要补充比地面多30%的钙和维生素D,但传统食材在脱水处理后,营养流失率高达40%。”她的话让现场陷入沉默,姜绾却突然开口:“试试用分子包埋技术,将营养成分包裹在纳米级胶囊里,既能锁住营养,又能控制释放速度。”这个大胆的提议让团队豁然开朗,实验室的灯光彻夜未熄。

失重环境适配组面临着更大的挑战。普通筷子在太空中根本无法夹取食物,传统碗碟也会让汤汁漂浮在空中。年轻工程师陈默举着3D打印的餐具模型:“我们设计了磁吸式碗盘和带齿纹的勺子,利用磁力固定餐具,齿纹可以‘咬住’食物。”但当实验模拟失重环境时,糊状的粥品依然像云朵般飘散。姜绾戴上特制手套,将一团模拟食物捏在掌心:“把预制菜做成凝胶状,既保持口感,又能防止飘散。”经过上百次调整,团队终于研发出类似啫喱质地的太空菜肴,既能用勺子舀取,入口又能迅速还原真实口感。

最艰难的当属风味还原。为了复刻红烧肉的焦香,厨师长老王将五花肉切成标准的2.5厘米方块,尝试了十八种烹饪工艺。在真空环境下,传统的煎炒烹炸都失去了作用,团队最终采用低温慢煮结合真空冻干技术。当第一块太空版红烧肉成型时,老王小心翼翼地尝了一口,眼眶瞬间:“就是这个味,和我在灶台上做的一模一样!”但姜绾却发现,经过冷冻干燥的肉块在复水后,肉质变得松散。她带着团队钻进图书馆,翻阅古籍寻找灵感,最终从唐代“脯鲊”工艺中获得启发,通过先腌制后冻干的方式,成功锁住肉质纤维。

三个月后,第一批太空预制菜样品送往航天局检测中心。宫保鸡丁、鱼香肉丝、八宝饭……十二道经典菜肴整整齐齐摆放在恒温箱里。当检测员将复水后的宫保鸡丁送入口中,惊讶地说:“这花生的脆度,完全不像经过太空处理的!”原来,团队采用了“双层冻干”技术,先将花生单独冻干锁住脆感,再与其他食材组合。但在微生物检测环节,一道梅菜扣肉却出现了菌落超标。姜绾盯着显微镜下的菌群,突然想起生产车间的新风系统:“是空气过滤出了问题!”她连夜组织人员更换设备,重新调试生产流程,首到所有样品都通过严苛的检测标准。

发射当天,姜绾站在观礼台上,看着火箭拖着尾焰划破天际。她知道,在这枚火箭的舱室里,承载着“食光纪”数百个日夜的心血。半个月后,航天局传来视频通话,宇航员小张对着镜头举起太空餐盒,笑得灿烂:“姜总,今天吃的鱼香肉丝,让我想起了西川老家!”看着屏幕里宇航员眼角的泪光,姜绾忽然明白,这些小小的预制菜,不仅是食物,更是连接地球与太空的情感纽带。

“食光纪”的太空美食研发并未止步。团队开始研究如何在空间站内实现食材的循环利用,将厨余垃圾转化为可食用蛋白质。姜绾在一次行业论坛上展示了未来规划:“我们希望有一天,宇航员能在太空种出辣椒,用‘食光纪’的技术,做出一碗热腾腾的重庆小面。”台下掌声雷动,而她的目光,早己望向更遥远的星辰大海。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