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餐饮行业峰会现场,水晶吊灯将大理石地面照得锃亮,姜绾攥着演讲稿的手心却沁出薄汗。当主持人介绍“食光纪”创始人时,前排几排西装革履的身影动了动——那些都是盘踞餐饮界多年的老牌企业掌舵人。
“我们研发的酸汤鱼预制包,能在保留贵州非遗发酵工艺的同时,将烹饪时间压缩至三分钟。”姜绾的声音在会场回荡,投影仪上播放着透明工厂的实时画面,身着白大褂的技术人员正在调试熬煮酸汤的智能设备。台下突然响起窸窸窣的议论,角落里有人嗤笑:“工业化流水线能做出什么好东西?”
散场后,姜绾在走廊被人拦住。“姜小姐,我是鸿宾楼的研发总监。”中年男人递来烫金名片,目光扫过她胸前的“食光纪”徽章,“我们最近也在研究预制菜,想请教几个技术问题。”姜绾还未回应,身后传来冷笑:“王总,您堂堂百年老字号,何苦跟这种靠营销炒作的新品牌套近乎?”
说话的是“御膳坊”的少东家,他晃着手中的红酒杯走近:“上个月我特意买了你们的酸汤鱼,鱼肉发柴,汤底寡淡,和我们现杀现做的菜品根本没法比。”他故意将“现做”二字咬得很重,周围顿时聚来不少看热闹的同行。
姜绾的指甲掐进掌心,却依旧保持微笑:“您愿意尝试我们的产品,我很感谢。不过预制菜和堂食本就是不同赛道。”她掏出手机,调出后台数据:“这是我们的用户反馈,92%的消费者认为口感接近现做。”
“数据能说明什么?”御膳坊少东家嗤之以鼻,“真正的美食讲究的是厨师现场调味,是火候的精准把控,你们那些机器能懂?”他的话引发一片附和声,有人甚至掏出手机开始拍摄,显然期待这场“新旧交锋”的戏码。
姜绾深吸一口气,突然想起创业初期在夜市摆摊的日子。那时她蹲在灶台前,为了调整红烧肉的火候,整夜不合眼守着铁锅。“您说得对,美食需要匠心。”她的声音陡然提高,成功让喧闹的人群安静下来,“但匠心不等于故步自封。我们的研发团队里,有三位米其林主厨和五位非遗传承人,他们花了整整八个月,才将传统酸汤的发酵周期从十五天缩短到三天,同时保证风味不减。”
她打开手机相册,展示与阿依莎在贵州深山的照片:“这位苗寨姑娘,手把手教我们辨别三十种不同的发酵米曲。我们的每一包酸汤,都经过西十道质检工序。”画面切换到深夜的实验室,司砚戴着护目镜调试真空锁鲜设备,“为了让鱼肉保持嫩滑,我们尝试了七十二种冷冻技术。”
人群中响起轻微的抽气声。姜绾趁热打铁:“下周,我们会在市中心开设体验店,欢迎各位随时来试吃。如果有人能指出任何一道预制菜不如现做,我们当场奖励十万元。”她首视着御膳坊少东家,“包括您。”
第二天,餐饮行业论坛炸开了锅。有人翻出“食光纪”产品在权威机构的检测报告,显示其营养成分与新鲜食材相差无几;也有人挖出御膳坊去年因食材不新鲜被罚款的旧闻。但姜绾没心思关注这些,她正和团队在体验店后厨忙碌——玻璃墙外,己经排起了等候试吃的长队,其中不乏穿着西装的同行。
当第一锅酸汤鱼预制菜出锅时,浓郁的香气飘出店外。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厨师忍不住凑近,用勺子舀起汤汁尝了尝,皱着的眉头慢慢舒展:“这酸度...确实有老坛子的味道。”
姜绾站在透明操作台前,看着顾客们满足的表情,突然明白这场行业震动才刚刚开始。预制菜不仅是商业模式的革新,更是一场关于美食定义的争论。而她和“食光纪”,注定要在这片浪潮中,为传统与创新找到新的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