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租屋里的日常始终伴随着一种隐形的压力。阿琛的创业梦刚刚画上句号,林泽和苏瑾买房失败后也“短暂躺平”。可现实没有一刻留你歇息——生活成本一轮轮上涨,城中楼市和租金像一只没完没了的滚筒,不断把年轻人卷得头晕目眩。
几天前,房东微信通知:“今年租金涨10%,合同期到要提前定。”这不是第一次“涨租风暴”袭来。原本一间三室一厅的小屋,早己住满西人和各自临时抱团过渡的“临漂友”,睡客厅的、短住一两个月的快递员、甚至偶尔有朋友搬来蹭床——年轻人仿佛城市边缘的候鸟,在钢筋水泥丛林里流动、生根、又被风赶着流动。
搬家成了高频词。阿琛创业失败时,决定暂时睡朋友家过渡。陈妍转岗到另一个小区,为省交通三餐钱也和人拼租单间。林泽和苏瑾的婚房遥遥无期,首付款被压得喘不过气,只好继续租老屋,两人暗暗立下目标:攒钱搬去环境好点的板块。但每看一次、新租一次,发现房租都高出预算一大截——半年前还能租得下手的“小阳台朝南”,如今连“半地下室”都有人排队。
搬家带来的不仅是疲惫,更是一种“漂着无根”的隐痛。搬行李时,林泽看着一堆旧锅锅碗碟、杂书、家乡母亲寄来的土特产,忽然心头酸涩:自己的全部家当,不过西箱行李和三大包生活碎件。夜深搬家车拉着他们穿过小区,苏瑾靠着车窗,看一路灯火渐远,低声说:“好像我们拼命适应这城市,到头来还是房东说了算。”
搬到新屋后,大家围在打包好的纸箱间吃快餐。林泽用工具安装床时,看到墙上租客留下的留言:“愿下一位住户撑得久一点。”陈妍在角落铺床,还在算明天的交通卡和超市特价。阿琛一边帮大家通马桶,一边自嘲:“一边创业一边睡沙发,咱们才是东海经济的‘支点’。”大家互相调侃打气,笑中有泪。
生活成本上涨,房租、食物、交通、家政、网络费……一项项都在增加。每次谈及理想生活,都要先翻翻钱包、看预算表、算距离和升学率。林泽感叹:“大学时以为事业有成就不愁未来,现在才懂,大城市是花钱买机会,没钱没靠山,机会永远得靠自己拿命抢。”
但正因为如此,群租和搬家的经历成为一种别样的羁绊。大通铺般的卧室、小得可怜的阳台、搬家途中掉进地铁站的小意外、合租伙伴凌晨互相鼓气的夜聊,这其中的温度,是“买房一族”永远也体会不到的。
苏瑾在新租屋安顿后,看着橱窗上落灰的好运贴纸,低声对林泽说:“搬来搬去,我们总还在一起。或许只要坚持攒下钱、留住心气,不被现实磨没希望、我们总有一天能有属于自己的小家。”
林泽点头,一边把母亲包的咸蛋剥给苏瑾:“哪怕住一百处房,日子只要有你就是家。”
这一天结束,他们在新屋拍一张合照留念,并默契地一起写下:“房子不断换,但同路人未变。”
夜里,大家各自写下新生活计划。阿琛甚至立下flag:“等我再东山再起,哥买房先请全屋通宵K歌!”
现实再难,就靠一点韧性和一群同舟共济的朋友,漂泊也要笑着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