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云礼想了想说道:“你们想好要去哪里卖馒头了吗?”
周小宝立刻说道:“这个我知道,县城那边有收费的和不收费的两种摊位,收费的在东街,那里繁华热闹,人来人往,有钱人居多;不收费的在北街,那里摊位倒是随便摆,可北街人少,大多数还都是平常百姓,就怕到时候卖不出去。”
这时二伯周大虎说道:“我听说,那些收费的摊位,一天光租金就要二十文,有的摊位甚至有时候都卖不回租摊位的钱。”
三伯周大山也说道:“二哥说的倒是真的,那些收费的小摊换的特别勤,每次去都会有不一样的摊位出现。”
周云礼之前去县城读书,都是三伯和周小宝两个人轮流送他去读书的,所以他们两人对县城还是比较了解的。
“这两种好像都不怎么合适,一天二十文也太贵了。”二伯娘说道。
这时众人又沉默了,他们都在想,到底摆在哪里合适。
这时周云礼说道:“其实你们有没有想过,除了这两个地方,我们还有两个地方可以考虑。”
听到周云礼的话,众人都看向他,都在等着他往下说。
于是周云礼也不卖关子,继续说道:“那就是书院门口,再就是码头。”
众人听后眼睛一亮,对呀,两家书院都在县城东街,那里主要针对书院里的学子,他们有的嫌弃书院里的饭菜不好吃,所以那些有钱的公子就出来买着吃,学院门口也有不少摆摊的人。
而码头在东街,那里有条大河,县城所有的用水也来自那里,而所有船只也都从那里靠岸,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个码头。
码头有好几百扛大包的苦力,这些人也是要吃饭的,码头是不管这些人饭食的,他们只能出去买,不过也有心疼钱选择不吃的,这些人大多数都是家境不好,离家比较近,等下工了回家一起吃。
不过大多数人还是选择中午垫一垫,吃饱肯定舍不得,不过也会买个饼子或者包子什么的,一点不吃终归是没力气,那大包怎么也有上百斤,不吃点东西,可扛不动。
也有大方的,这些人就是光棍儿一条,一人吃饱全家不饿,这些人就比较舍得花钱了,当然,这样的人还是少数,毕竟,这年头就算没媳妇,也还有家人。
这时周老头看着周云礼问道:“礼宝,你想去哪里卖?”
周云礼想了想说道:“我们去码头吧,码头人来人往,不光有那些干活的苦力,还有形形色色的人。
况且我们的馒头属于主食,学院门口怕是不适合,总不能买了我们的馒头,再花钱去买别的东西,而光吃馒头就挺干巴的,那些学子都是吃惯了好东西的,怕是吃不惯,不然也不会嫌食堂的饭菜不好吃。
而码头就不同了,去那里的人不是苦力,就是去取货送货,或者是长途跋涉刚下船的人,这样的人只要能吃饱就行。”
众人听后也觉得有理,于是决定去码头卖馒头。
这时周小宝又皱着眉说道:“还是那个问题,我们的东西要怎么带到县城去,我们没有车。”
“坐牛车去也不行,牛车到县城时间高不成,低不就,早饭过点了,午饭又太早,我们总不能在那干等着。”三伯周大山说道。
周云礼想了想说道:“不用去太早,我们只卖中午一顿就行,桌椅板凳啥的也不用带,我们只带着锅和蒸笼就行,再就是要送的汤。
我们可以在家把馒头蒸好了,汤也做好,馒头到镇上简单加热一下就行,至于汤,现在的天气应该是不用加热的。”馒头加热也是因为热的更加暄软好吃。
“那还得带些干柴,这个倒是不费事,一捆柴足够了。”周老头说道。
“如果只是这些东西的话,那倒是不用坐牛车,我们去大姐家,借个板车就行。”周小宝说道。
周大姑的相公是个木匠,家里有板车。
最终周老头拍板决定,明日就去县城的码头卖馒头。
“我去大姐家借板车。”周小宝说完就跑了出去。
“那我和二嫂三嫂负责明天要卖的馒头。”张水娘说道。
“行。”
“行。”于氏,赵氏二人齐声应道。
“汤就等明天早上现煮吧,那个省事。”李老太太说道。
一群人说完就各忙各的去了,周云礼回了自己的房间。
他还要想想细节问题,明天去了,汤怎么送,也不能买一个馒头就送汤,他的馒头本来卖的就便宜,买一个馒头再送汤,肯定是不划算的。
还有汤用什么装,家里根本就没有那么多碗。
还有馒头,也要买些油纸才行。
想着这些事,周云礼首接去了大姑家,大姑父是木匠,看看他有没有什么办法,木碗也不是不行。
“儿子,你去哪呀?”周小宝看到走出来的儿子问道。
“爹,我去大姑家一趟。”周云礼说道。
“哦,那你去吧,你大姑在家呢。”周小宝拉着板车进了院子,他刚在大姐家把板车拉来。
“嗯,那我去了爹。”
“哎,去吧,早点回来。”周小宝嘱咐了一句,转身拉着板车进了院子。
周云礼来到大姑家,因为大姑父是做木匠的,所以院子的角落里堆放了不少木材。
房子看着可比老周家的好多了,至少是土坯房,比老周家的茅草房好多了,院子也挺大的。
看来他这大姑父家的条件看着还可以,也是,大姑父毕竟是手艺人,这年头,会点手艺还是能养家糊口的。
只是现在怕是也不富裕,勉强能糊口罢了。
老张家祖祖辈辈都是木匠,靠着这门手艺,也是赚了不少钱的,可惜,自从原主大姑进了门,总是把好东西往娘家拿,这些年老周家供两个读书人,周云礼读书的银子说是周大姑出得也不为过。
啥家庭也不禁这么造呀,想到这里,周云礼看着眼前的大姑,又亲近了几分。
“哎呦,礼宝来了,快进来,大姑给你冲糖水喝。”周大姑说完就去了厨房。
这时正屋走出来一名年轻男子,记忆里得知,这就是原身那个便宜大姑父,张大柱。
男人穿着一身带着补丁的衣服,头发盘在头顶,用一根打磨光滑的木棍别着,看到周云礼便笑着说道:“礼哥儿来了,屋里玩吧!”
一看就是老实本分的汉子,要是一般人,妻子把好东西都带回了娘家,自己的儿子却吃不饱穿不暖也不能读书,早就看周云礼不顺眼了,可这个大姑父他能看得出来,并没有讨厌他,不过也谈不上多热情。
周云礼想到原主这些年读书的钱都是大姑出得,也就等于是眼前这便宜大姑父出得了。
于是他语气柔和的说道:“大姑父,您忙不忙,我想让您帮个忙。”
一听帮忙,张大柱心里咯噔一下,不会又是借钱吧,不过想想又觉得不能,每次借钱,可不是这孩子来说的,也根本就不问他,都是岳母首接找的媳妇。
于是张大柱说道:“礼哥儿什么事?”
周云礼笑着说道:“我来就是想问问大姑父,木碗好做吗?”
“木碗?”
“对,不用太大,小点就行,大概这么大吧!”周云礼用手比划了一下大小说道。
“要多少?什么时候要?”张大柱问道。
“明天就用,大概需要几十个吧。”
“这么多?这恐怕来不及,这东西虽说没啥技术含量,可要想使用,还得打磨光滑,光是打磨就得费不少功夫,明天就用的话,估计做不出来几个。”
周云礼低头想了想,不然就不送汤了?这没东西盛,怎么送给人家,总不能让人家自己带碗吧?
“礼哥儿,你要这么多木碗做什么?”周大姑端着一碗糖水走出来说道。
周云礼赶紧接过糖水,把家里要做生意的事和周大姑说了一遍,这时张大柱问道:“你们要去哪里摆摊?”
“去码头。”周云礼回答道。
张大柱点了点头说道:“那边卖些吃食倒是能行,不过你不用带太多的碗去,那边干活的人基本都会自己带着碗筷出去买东西。你只要带几个,以备不时之需就好。”
“真的吗?”周云礼有些兴奋的问道。
“嗯,是真的,你大表哥经常去那码头干活。”
“那真是太好了,那就不用大姑父做了,家里还有十几个碗,应该够了。”周云礼说道。
“嗯,应该差不多。”
“那你们忙,我就先回去了。”周云礼说完放下碗就走了。
看着碗里一口没动的糖水,周大姑赶紧喊道:“礼宝,糖水还没喝呢!”
“不喝了大姑。”周云礼说完就跑回了家。
“这孩子,礼宝不喝,你喝吧。”周大姑看着自己的便宜相公说道。
“我不爱喝这甜的,还是媳妇你喝吧!”张大柱笑着说道。
“那咱俩一人一半。”说完自己先喝了半碗,周大姑咂吧咂吧嘴,真甜,然后把碗又递到了张大柱面前。
张大柱笑呵呵的喝了剩下的半碗糖水。
这就是张大柱为什么媳妇把好东西都拿回娘家,而他还不吭声的原因,因为他觉得媳妇也是心疼他的,就像这碗糖水,她自己都舍不得喝,却让他喝。
所以他不想媳妇伤心难过,拿就拿吧,自己会手艺,总归是饿不死的,于是就成了现在这样。
第二天一早,众人把锅和蒸笼都放在了板车上,蒸笼里放着苞米面和白面蒸的馒头,旁边还有三个空的蒸笼,还有三个用布盖好的大篮子,里面都是蒸好的纯白面馒头,还有一篮子红糖馒头,红糖是周云礼在商城买的,和家里就说是大姑给的,反正他们也不会去问大姑。
一大桶汤煮也好了,还用盖子盖好,这样到了县城也不会凉。
三伯还带了一捆柴,还有十几个瓷碗。
今天是周云礼,周小宝还有三伯周大山一起去的。
三人推着板车,大概十一点左右就到了码头。
这里果然热闹,人来人往,周云礼还是第一次见到这么多人,码头鱼龙混杂,什么人都有。
有钱的人也有,没钱的人也有,贫富差距还真是大。
有钱的坐马车,还有牛车,驴车,也有像他们一样推板车的,看着最穷的也就是码头那些扛大包的了。
他们身型瘦弱,皮肤黝黑,脸上都是岁月沧桑的痕迹,身上穿着背心,额头都是汗水。
周云礼觉得他们身上扛的大包,大概比他们体重都要重。
周云礼大概看了一下,这里也有不少小摊位,三人刚找好地方,把大锅和蒸笼拿下来,三伯熟练的生火,把馒头蒸上。
因为馒头是熟的,只要热一热就行,所以第一锅馒头很快就蒸好了,这时码头的工人也下工了,这时看看天上的太阳,应该己经快十二点了。
这里也没有桌子,只能放在板车上,一共三个蒸笼,一个蒸笼里一种馒头,这锅蒸好后,周小宝赶紧拿过三个空的蒸笼,摆好馒头,又放在了锅上,这样就不耽误卖了,也不会一下子热太多,时间久了卖不完,又凉了。
蒸笼摆在板车上,一股浓郁的麦香味顿时传出老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