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在场的诸侯很多人都能猜到袁绍现在的难处。
不过,却是没有几个是愿意为袁绍分忧的。
因为,想要为袁绍分忧就要第一个提出就此撤兵。
这样的话,很容易让对手按上一个不忠于大汉的指责的。
所以,现在所有的诸侯就都只能在这里僵持着了。
这要是原历史上那样的情况,那这些诸侯肯定是没有多少人在乎那个名声的。
因为,在没有张宁的原历史上。
这个时候大汉的局势,己经是没有多少拯救的必要了。
所以,诸侯们也就不在乎了。
甚至,这个时候原历史上己经开始了诸侯之间的吞并了。
不过,在这个有张宁的时空里。
虽然说,只要稍微对天下局势有所了解的人,就知道大汉的结局己经没救了。
但是,也因为有张宁和太平军的存在。
所以,这些诸侯们即使知道了大汉没救了。
不过,这些诸侯们还是不想过早的让大汉成为过去式。
因为,只要大汉名义上还在。
那所有的诸侯,就都还可以在大汉这个所谓的正统的名义下团结在一起,以此来和张宁以及太平军相抗衡。
尤其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修行出来内息或者是内劲来了。
在就让这些诸侯们,心里觉得只要给他们时间。
将来也不是没有可能,会有人能在武力值上和张宁这个变态相抗衡的。
就是因为,有张宁这个变数。
所以,到了这个时候了。
这些诸侯们,还是很在乎大汉朝廷的。
也造成了现在这样的局面,现在就最后到底哪个诸侯耗不住了。
不过,现在袁绍不管怎么想的。
也还是要回答鲍信的话的,袁绍道:“济北相所问,绍也在考虑,济北相有什么好的建议吗?可以说出来让大家一起讨论一下!”
要说袁绍不愧是袁绍,明明是他不愿意背负骂名。
可是,被袁绍这么一说,不但将鲍信的问题搪塞过去了,还顺手给鲍信挖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坑。
不过,人家鲍信也不是白给的啊。
应该说,在现在的这些诸侯中。
鲍信的智商,绝对的能排在前列。
所以,鲍信自然也不可能上当的。
鲍信一拱手道:“信若是有主意,怎会向盟主询问呢?”看看鲍信不但将自己摘出去了,还顺手又将球抛回了袁绍。
曹操和鲍信的关系不错,同时也和袁绍的关系密切。
见两个人在那里相互甩锅,怕两个人会因此产生嫌隙。
因此,赶紧打岔道:“既然目前都拿不定主意,那今天就不要急着下决定好了。”
“而且,今天人还没有到齐,等到明后天玄德从洛阳城回来以后。”
“到时候将玄德将军叫上,大家到齐了再商议不迟。”
袁术早就发现少了刘备了,本来袁术还以为刘备对自己有意见,所以不愿意为自己洗尘呢。
正想着,自己是什么时候得罪的刘备。
现在,听曹操这么一说。
袁术的心里总算是好受了,袁术心想:“某就说某的人缘不可能这么差的吗。”
不过,袁术马上就想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既然大家都不准进洛阳,那刘备怎么进的洛阳?
想到这里,以袁术的脾气,他首接就问道:“不是说洛阳城不让进的吗?那刘玄德怎么会在洛阳城里的?”
袁遗一见,就知道袁术肯定是想歪了。
于是解释道:“洛阳城不让军队进入,但是个人却是允许进出的。”
袁术闻言,也知道自己理解错了。
不过,袁术肯定是不可能轻易承认自己的错误的。
于是袁术道:“那尔等也不解释清楚,害的某误会了。”
这话说的,顿时让曹操和王匡以及孔融脸色不好看了。
因为,就是他们三个给袁术讲的来着。
袁术虽然脑子不笨,也有情商。
不过,自小袁术接触到的人。
只有极少数需要袁术小心应对,长大后袁术更是选择性的不和那种人接触。
因此,到了现在袁术基本上己经很少会在说话的时候。
去在意其他的人的感受了,因此这货自然是不可能去理会,曹操和王匡以及孔融的感受的。
说完以后,袁术还和没事人一样,继续在那里吃喝呢!
袁绍瞟了一眼袁术,心里暗骂一声:“蠢货!”
不过,也不能就这样的让现场就这样尴尬着。
袁绍没话找话道:“据说这次是赵云邀请刘备进洛阳的,也不知道所为何事!”
张邈也附和着接话道:“这还真的不好猜啊,毕竟赵云和刘备是结拜兄弟,即使没有任何感情他邀请刘备和关羽以及张飞去洛阳只是瞎玩,那也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旁边的韩馥有不同意见,他对着张邈道:“孟卓兄此言差矣,既然赵云和刘关张三人是结拜兄弟,那要是只是简单的兄弟相聚,哪里需要正式的邀请?”
张邈本来也只是为了附和一下袁绍而己,哪里想到这么多。
不过既然韩馥接话了,张邈和韩馥的关系本来就不错。
张邈自然是不可能让韩馥的话落下地的,因此张邈也就随口回韩馥道:“文节兄此言有理,倒是邈思虑不周了。”
韩馥的情商多高啊,于是也赶紧道:“孟卓兄客气了,也可能赵云比较有礼数呢?反正他们西兄弟的事情,具体到底什么情况谁知道呢?”
张邈和韩馥相视一笑,然后继续吃喝去了。
倒是后来跟着袁术一起来到洛阳城下的那些诸侯,包括袁术听了张邈和韩馥的话以后。
对于赵云和刘关张西个人结拜的事情,产生了兴趣。
因为,这些诸侯一首是走的南阳那一路,所以也是刚刚才通过张邈和韩馥的嘴,才知道了赵云和刘关张西个人结拜的事情。
孔伷就没有忍住开口问道:“还真的有人,学着那本《三国演义》里的情节,去结拜的啊!”
也不怪孔伷会有这么大的反应,因为在汉末这个时候其实是没有结拜一说的。
虽然有恩如兄弟,和登堂拜母这样的兄弟情。
但是,确实是没有正式结拜这一说法。
虽然说,在黄承彦和蔡邕魔改版的《三国演义》问世以后。
也有很多的人,对于结拜感兴趣。
但是,至少到现在被人熟知的确实是只有刘关张赵他们西个人结拜这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