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从无到有,从有到无
从无到有,从有到无:商业世界的「价值循环法则」
人类历史上最赚钱的商业故事,本质上都在重复一个「价值循环」:用「从无到有」的创造力撕开市场缺口,再以「从有到无」的决断力完成价值升级。这两个看似矛盾的过程,实则是商业世界的阴阳两极——前者是创造价值的「阳谋」,后者是重构价值的「阴术」,真正的赚钱高手,都在熟练玩转这场「零和游戏」。
一、从无到有:在「价值真空带」制造核爆
所有伟大的商业创新,都始于对「隐性需求」的捕捉。2009年马斯克创办SpaceX时,全球商业航天领域是一片「价值荒漠」:传统航天巨头垄断价格高昂,NASA外包成本失控。马斯克做了两件事:用可回收火箭技术将发射成本降至同行的1/10,用「第一性原理」重构供应链(连螺丝都自主生产)。这种「从无到有」的破坏力,本质是在「需求-供给」的裂缝中注入颠覆性价值。
实操方法论:
1. 寻找「需求黑洞」:观察现有市场的「服务盲区」(如拼多多发现下沉市场的价格敏感型用户)
2. 构建「价值杠杆」:用技术(特斯拉电池管理系统)或模式(瑞幸咖啡外卖+数据驱动)放大资源效能
3. 制造「认知地震」:通过极端案例建立品类认知(喜茶用芝士奶盖重新定义新茶饮)
数据显示,近五年成功IPO的企业中,78%在创业初期聚焦「未被充分满足的垂首领域」。美团早期放弃一线城市团购红海,深耕三西线城市本地生活服务,正是「从无到有」的经典战例。
二、从有到无:在「价值饱和区」实施降维打击
当市场进入存量竞争,「从有到无」的减法艺术比加法更重要。2007年乔布斯发布初代iPhone时,主动砍掉了诺基亚赖以生存的键盘输入、物理按键,甚至传统手机的功能定义。这种「自我颠覆」的本质,是通过「舍弃旧价值」重构新商业逻辑——就像微信放弃PC端优势,全力投入移动端,用「去中心化」的公众号体系颠覆传统媒体。
破局三要素:
- 识别「价值冗余」:当产品功能开始堆砌(如传统车企的实体按键),正是重构的最佳时机
- 建立「第二曲线」:flix在DVD租赁巅峰期投入流媒体,微软放弃手机业务聚焦云服务,都是在存量中开辟增量
- 实施「价值迁移」:将核心能力转移到新战场(字节跳动将算法推荐从资讯迁移到短视频、首播)
日本7-11的「单品管理」哲学,正是「从有到无」的微观实践:每天淘汰滞销品,让货架始终保持「饥饿状态」,这种动态清零的能力,使其单店日均销售额比同行高30%。
三、循环法则:在「价值代谢」中建立商业免疫系统
真正的赚钱机器,都在构建「创造-淘汰-再创造」的闭环。亚马逊的「逆向工作法」要求每个新项目必须能「杀死」现有业务,这种自我革命的机制,让其从书店进化到电商帝国,再到云计算巨头。华为的「末位淘汰制」不仅针对员工,更针对产品线——每年砍掉10%的低效业务,确保资源流向高价值领域。
进阶策略:
1. 设置「价值熔断机制」:当某业务利润率连续3个季度低于行业均值,启动剥离程序
2. 建立「反共识团队」:专门负责质疑现有商业模式(微软Xbox团队曾说服公司放弃传统软件授权模式)
3. 培育「破坏性创新土壤」:谷歌允许20%员工时间投入新项目,最终催生了 Gmail和地图服务
商业史证明,那些陷入「成功陷阱」的企业,往往死于对「现有价值」的过度依赖。柯达坐拥胶卷专利却错失数码机遇,诺基亚固守功能机市场被智能手机颠覆,都是不懂「从有到无」的代价。
结语:在「空」与「有」之间架设财富桥梁
老子说「有无相生」,在商业世界则体现为「价值的动态平衡」。从无到有时,需要「敢为天下先」的勇气;从有到无时,需要「断舍离」的智慧。真正的赚钱高手,永远在做两件事:左手拿着显微镜寻找价值裂缝,右手握着手术刀切除价值赘生物。这个时代从不缺乏机会,缺乏的是在「无」中看见「有」的洞察力,和在「有」中创造「无」的决断力。当你能在「空」与「有」之间自由穿梭,财富自然会在价值的流动中向你聚集。